理 入 、 行 入

【金剛三昧經】 ─ 智諭法師  註解
 



       【理入者。深信眾生不異真性。      
       不一不共。但以客塵之所翳障。
          不去不來。
凝住覺觀。諦觀佛性。

     不有不無。無己無他。
     凡聖不二。金剛心地。

     堅
住不移。寂靜無為。
        無有分別。是名理入。】

 
佛於二入中,先釋理入。

理入者,深信眾生不異真性。
深信即安住不動,得法
忍也。
眾生係因緣生,深信因緣生法,不異真性。
真性者法性也。

眾因緣生法假有
,而法性真空。
眾生法緣成無性,無性不異真空。
真空不歸斷滅,故真性不異眾生

如此真空妙有,妙有真空,成一真法界。

故眾生真性不一不共,不一不共者,不
一不二也。
眾生之法不礙真性,真性不礙眾生之法。
二者互不礙則互存,是曰不一


眾生之法不礙真性,是眾生全是真性,
於是真性奪眾生。
真性不礙眾生,是真性
全是眾生,
於是眾生奪真性。

以互奪故,所以說不共。
但以客塵之所翳障,
凡夫見
有差異而已。

妄見差異,便成遍計執。
若明互成互奪義,便知諸法依他起。
知依他
起性者,終歸圓成實。
                                    
不去不來,凝住覺觀,諦觀佛性,
不有不無,無己無他,凡聖不二。
 
如是之法,不生不滅不來不去,
無住心契無相法,假名入也。 
於心粗思名覺,於心細思名觀。
故覺觀者,分別心也。
凝住覺觀者,心不生分
別也。
心不生分別,則不來不去。
 
觀有二種,一者緣觀,二者直觀心性。
緣觀者借緣止想,即修住心一緣。

直觀
心性者,以無住心,契無相法,冥然一真法界也。
諦觀佛性者,即直觀心性也。

能觀者不生不滅,所觀者非有非無。
心境一如,
廓然大淨,名諦觀佛性。
故曰不有不無,無己無他,凡聖不二。
 
金剛心地,堅住不移。
畢竟空中,寂靜無為,寂靜無為者,不生不滅也。
無有分別,此是金剛心地堅
住不移。是名理入也。

 
【行入者。心不傾倚。影無流易。             
        於所有處。靜念無求。風鼓不動。猶如大
地。
        捐離心我。救度眾生。無生無相。不取不捨。

  菩薩心無出入。無出
入心。入不入故。   
  故名為入。】                                      

 
總而言之,行入者心無所住,不取不捨也。
   心不偏倚,影無流易。淨心無住,
等同虛空。
   不偏不著,無所依倚。

心不偏倚者,不生我見,無所住著也。
猶如月印
清池,池月分明,卻是水中無月。
      雖然水中無月,卻是池月分明。故曰心不傾倚。
 
影無流易。
影者六塵緣影也。眾生心本清淨,
但接觸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以後,
心中留下六塵的印象,
稱為六塵緣影。六塵緣影,亦稱為妄識。

心中若留下六塵的
印象,於是妄識便擾亂清淨心。
六塵緣影便流動變易不停,令眾生心不得靜止。
果心不傾倚,六塵緣影便無流易了。
 
於所有處,靜念無求。於色聲香味觸法諸所有處,
知是因緣假現,無有實體。
知六塵無有實體,皆是自心所現。
既知一切法唯是心現,如幻如化,自然便能靜止
妄念,
而不起願求了。
 
風鼓不動,猶如大地。
猶如大地安住不動,不被風所鼓動。
風者,用喻無明風
也。 
捐離心我,救度眾生。
捐棄遠離住著心,及與我執見。只為救度一切眾生。
是菩薩行無緣大悲也。
 
無生無相,不取不捨。
菩薩行無緣大悲,於內不生心動念,心無所住故。
於境
無取無捨,無有分別,平等而行,知諸法無相故。
 
菩薩行無緣大悲,以心無所住,心不傾倚。
所以心無出入,無有生滅,無有增
減,無有愛憎。
 
菩薩如此行道,心無傾倚,不取不捨,無出入心。
證入此不出不入故,假名為
行入也。
 
換句話說,入於無入,假名為入。
住於無住,假名為住。金剛經云:
「菩薩於法
,應無所住行於布施。」

又說:「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即是說菩薩但應安住於無住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