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          靜
 



要瞭解一件事,寧靜並不屬於頭腦,
所以,如果我們說:「他有一個寧靜的頭腦」這種話,
這是胡說八道,
頭腦永遠不會是寧靜的,
它的本質是反寧靜的。

頭腦是聲音,而非安靜。

假如一個人真的是寧靜的,
那麼我們必須說他沒有頭腦。
  
「寧靜」的頭腦是矛盾的字眼,
當頭腦在的時候,寧靜不會在,
      當寧靜在的時候,頭腦就是不在的。
那正是為什麼禪宗裏的僧者都說「無念」(no-mind),
而非「寧靜的頭腦」。

無念是寧靜,當你的頭腦不在時,你感覺不到身體,
因為頭腦是身體能夠被感覺到的管道。
假使你處於無念當中,你感覺不到自己是身體,
身體就從意識當中消無,
於是既沒有頭腦,也沒有身體 - 
只有純粹的存在,
那個純粹的存在,就是寧靜所意指的。
  
要如何做到這樣的寧靜?要如何處於這樣的寧靜?
所有你能做的都沒有用,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此。
對追求寧靜的人來說,這是最大的問題,
任何你在做的事情都是徒然,因為這無關乎作為。
你可以用某種姿勢坐著 -那是你的作為 -
一定看過佛陀以那種姿勢坐著,
你也可以採用那樣的坐姿,
但那是一種作為。
對佛陀來說,那個姿勢是偶發的,
並不是導致寧靜發生的原因,
事實正好相反,
那是寧靜發生後所伴隨的現象。
  
當頭腦不在,當存在的寧靜達到極致,身體會像影子般緊緊跟隨,
會發生特定的姿勢,
那是最放鬆、最被動的姿勢。
但是你不能反過來做,你不能為了要讓寧靜發生而去擺某個姿勢。
我們看到一尊佛以特別的姿勢坐著,就以為如果也照著做同樣的姿勢,
內在的寧靜就會發生,
這個程式是錯誤的。
對佛陀而言,是先有寧靜這個內在的現象,
然後這個姿勢才隨之而來。
  
從你自己的經驗來看這件事:
當你憤怒的時候,身體會有某種姿勢。
你的眼睛會變赤紅,你的臉上會有某種表情。
你內在先有憤怒,然後身體會有反應,不只外在會有反應,
內在也會有,你整個身體的化學性質發生改變。
你的血液迴圈變快,呼吸的方式也不一樣,
你已經準備好去吵架或直接離開,
但是憤怒先發生,接著身體發生改變。
  
從另一極去做做看:把你的眼睛變紅,讓呼吸變快,
去做一切生氣時你覺得身體會做的事情。
你可以表演,但是你無法在裏面製造憤怒。
這是演員隨時都在做的事,當他飾演一個愛人的角色,
他所做的是當愛發生時,一個人會表現出來的動作,
但是他並沒有感覺到愛。
演員或許可以做得比你好,但愛不會因此發生,
他或許可以表現得比你真正生氣時更逼真,但那只是假的,
他的內在並沒有真的情緒。
  
當你從外面開始下手時,你就創造出錯誤的狀態了,
真實的東西永遠是先從核心發生,接著波動才會擴及表層。

最深處的核心是在寧靜裏,先從那裏開始。
唯有從寧靜當中,才會有行動(action)發生。

如果你沒有處於寧靜的空閒,意思是,
你不知道怎麼在深度的靜心中靜靜地坐著或站著,
那麼你所做的一切將都是反應(Reaction)而不是行動,
你只是反應而已。
某個人按了你一個按鈕,你就跟著反應;
他羞辱了你一頓,於是你火冒三丈,氣呼呼地罵回去,
你說這是出於自己的行動嗎?不是的。
容我提醒你,這是你的反應,他是操控你的人,你是被操控者。
  
佛陀行經一個村莊,前去找他的人們對他說話很不客氣,
他們對他口出穢言。
佛陀站住那裏仔細地、靜靜地聽完,
然後說:「謝謝你們來找我,
不過我在趕路,
下一村的人還在等我,我必須去那裏。
今天我沒有很多的時間能和你們在一起,
等我明天回來之後會有比較充分的時間,
到時候你們再一起過來,
明天如果你們還有什麼想講的再告訴我,現在我先告辭了。」

那些人不敢相信他們耳朵所聽到的話,和眼睛所看到的景象:
這個人完全不受影響。
其中一個人問佛陀:
「難道你沒有聽見我們的話?我們把你欺負到底,你卻連一點反應都沒有!」

佛陀說:「假如你要的是我的反應的話,那你來的太晚了,
你應該十年前就來的,那時的我就會有所反應。
   然而,這十年以來我已經不再為人所控制,
我已經不再是個奴隸,我是自己的主人。
我根據自己在做事,而不是跟隨別人在反應,
我所依循的是我內在的需要,你們無法強迫我做任何事情。
你們要欺負我,非常好,我希望你們覺得心滿意足了,
因為你們做得很好;
但是就我而言,
我並沒有接受你們的欺負,除非我收下,
否則你們的欺負並不構成任何意義。」
 
  
覺知、瞭解的人是行動,
沒有覺知、無意識,
像機器人一樣的人是反應。
這並非說有覺知的人就只是在觀照,
觀照是他本質中的一個面向,他的一舉一動都是出自他的觀照。

但別誤解一件事,舉例來說,全印度上下的人都誤解了佛陀,
於是整個國家變成一片懶散,
他們以為每位偉大的師父都說:
「靜靜地坐著。」
所以印度成了一個渙散的國家,
失去了活力、生命力,人們的心智變得愚鈍。
  
唯有當你行動時,你的聰明才智才會變敏銳。
當你從覺察與觀照中,一個片刻接著一個片刻行動,
   你會變得很聰慧,開始發光、發亮,整個人神采奕奕。
不過,這只透過兩件事才會發生:觀照,還有從觀照中行動。
要是觀照變成停止行動,你這是在自殺。
  
觀照應該引領你進入行動,一種新的行動,
你的行動中有一種新的品質。
你看著,你的內在全然地寂靜,
當你看到現在是什麼情況之後,你從你所看到的裏面做出行動。
覺知的人採取回應(respond),他對所做的事情負責(Responsible),
說起來一點也不錯!他回應,但不反應,
他的行為是出於覺知,而不是因為你的控制,差別就在這裏。
所以說,觀照與自發性之間並沒有矛盾,
觀照是自發性的起始,自發性是觀照的完成。
  
真的懂的人會行動,
他的行動是強烈的、全然的,
不過,他是在當下出於他的意識行動。
他就像一面鏡子,一般無意識的人不是像鏡子,而是像照片的底片。
 
  
生命並不是靜止的,它不斷在變化。
你的頭腦就像一台照相機,總是在搜集影像,
它是一本相簿集,然後由於那上面的照片你不斷在反應,
所以,你對生命而言從來都不是真實的,
因為你所做的一切都是錯的,
我說:「你所做的一切」都是錯的,你所做的從來都不對。  
 
  
學著靜靜地坐著,讓自己變成一面鏡子。
從你的意識當中,寧靜將會化為一面鏡子,
然後你活在一個片刻接著一個片刻裏,
你如實地反映著生活,而不是腦袋裏裝著一本厚厚的相簿。
接下來,你的雙眼清晰中又透露著天真,
你有清楚的洞見,永遠不會對生命不真實。

這才是真誠的生命。
 

   ---   Osho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