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唐  岐




一、真如

一切眾生皆具有圓滿佛性,這「佛性」有許多異名,
如「真如」、「法性」、「清淨心性」、
「本來面目」、「本際」、「心的實相」 、「菩提」等等。

 為了描述它自在無礙的本來面目,又叫它為「本地風光」。
真如具足十方佛的覺性,所以又稱為「佛性」。


         又為萬法之本,故名「法身」。

         亦為萬法之性,故名「法性」。

此心之體不變昜,故稱它為「真如」。

   此心覺性圓滿本具,故名「本覺」。

      法性非虛妄不實,故名「實相」。

         具足清涼寂靜,謂之「涅槃」。



 法義的闡釋方式,最常看到的是「體用」二說,
也是現今常說的「本體論」與「現象論」。
「真如」是心的「本體論」描述;
生滅現象是屬於「現象論」。

「本體論」與「現象論」是一體兩面,
前者闡述心的靜態本質、本有的特質;
後者闡述心的作用所產生的現象。

不論由本體論出發或由現象論角度看,
都是心的一種描述。
 
《大乘起信論》 把一心之法門,
分成「真如門」與「生滅門」,
又說是這二種門各總攝一切法,互不相離,
亦即本體論與現象論是不一不異。
 
 一 切法從本以來,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
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假名為「真如」。

真如自體在凡不減,在聖不增,
眾生帶著真如在六道輪迴無量劫,也不減絲毫;
証聖成佛,真如體性也沒有增加什麼,
只因眾生有著無明妄想,才無法証得清淨的真如。

若離了妄想心,真如就自然的法爾顯露。
六祖惠能大師說: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就是在描述真如的體用二面。

 「真如門」為何總攝一切法?
因為「真如」有「如實空」的一面,也有「如實不空」的一面。
「如實空」者,是說從本已來,不受一切煩惱所污染;
不論你的心是悲傷或快樂,都如虛空中的雲霧,自生自滅,
不染真如半分毫,因為一切虛妄之念與真如不相應。

 「如實不空」者。
乃其體性雖然常恆不變,但自體具有無漏功德,
能隨眾生心,起無量妙用,猶如虛空之無礙性,
才有風雷雲雨無量氣象,顯現「真空不礙妙有」的功德。

 《中論》說:「以有空故,一切法得成。」
在說明理體與妙用乃不一不異。「於理」法性平等;
「於用」,能顯無量義。猶如水生一切波,全波本是水。
我們也能說「即體之用是妙智,即用之體是真如。」
 
 二、明心
 
「明心」是明白心性的本質。
《楞嚴經》的 七處徵心、八還辦見,引導我們去認明心性的本質。
比如我們見物,能見的不是肉眼,因為死人也有肉眼,
能見的也不是光線,光只是能見的因緣之一,
在八還辦見的一路剖析下,能理清出不生不滅的心性。

就心相而言,一切相都是生滅的,有相即可以遣,
而真如無相可遣,由此方向來領悟「真如」。
若由諸法的現象來看,一 切生存的、生起的,都是無常;
一切法的成立,都依於妄念而有,而心性本來清淨,一法不立。
 
 佛與眾生的心性本來無別,
若直下認取此一平等心性,當下心佛平等不二,即心即佛。
若不能當下認取即心即佛,就會心外求法,以心求佛;
若是如是,將猶如「佛在覓佛」,終是戲論。

若能歇了外求之心,「法性佛」法爾現前,
當下本來具足,無欠無餘,猶如日正當中,
虛空不曾明;日落黑夜,虛空亦不曾暗;
明暗只是因緣所生的現象,虛空性如如不動。

法性也如是這樣,離一切相,不被名言所障礙,
正如古德說:「縱使三祇精進修行,歷諸地位,及一念証時,
         只証原來自佛,向上更不添得一物,
      卻觀歷劫功用,總是夢中妄為。」

亦如《達摩血脈論》說:
「前佛後佛,只言其心;心即是佛,
佛即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

修行為的是覺醒,覺醒真如本自清淨,本自具足,
本是無法可修,只是莫要污染,不須刻意去修持;

覺醒真如無定無亂,無悟亦無迷,無法可証,
不証自証;覺醒真如非因緣生,故不生,不生故不滅;
覺醒真如在日用中當下具足,實在不必再向外去追尋。
 
三、何謂見性

「明心」是對「心性」的體用本質,
在理地上無疑無惑,但是不一定就能感觸到菩提的妙用。
「見性」不同於明心之最大差異,
或許在於「見性者」能在舉手投足,
揚眉瞬目中「自受用」本覺的無量功德。

 法性無相、無色、無味,非見聞覺知之所及;
既然真如非見聞覺知所能觸及,為何說有「見性」呢?

此「見」非眼見,是以心能現觀諸法空性,
明覺法性具足一切妙用功能,在生活中印証這妙用功德,
假名為「見」。


《金剛經》 說: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若「見諸相非相」即是見諸相如如畢竟空,不生不滅;
見諸法空性時,清淨無染,
心的本來面目就在當下,假名「見如來」;
又以諸法無生性是諸佛第一諦身,故名「見佛身」。
 六祖說:

「惠能無伎倆,不斷百思想,
      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


見性者心中起念時,念念不離真如的妙用。
「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
是歷緣對境中,親切的感觸到心性所起之妙用。


 我們來看一段聖者對見性的對話,
異見王婆羅提尊者曰,何者是佛?

尊者曰:見性是佛。
   王曰:師見性否。

尊者曰:我見佛性。
   王曰:性在何處?

尊者曰:性在作用。
            王曰:是何作用今不見?

            尊者曰:今見作用王自不見。
   王曰:於我有否?
尊者曰:王若作用無有不是,王若不用體亦難見。
王曰:若當用時幾處出現?

尊者曰:若出現時當有其八。
   王曰:其八出現當為我說。

尊者曰:在胎曰身、處世曰人、在眼曰見、
             在耳曰聞、在鼻辨香、在舌談論、
在手執捉在足運奔、      
       遍現俱該沙界收攝在一微塵。
              識者知是佛性,不識者喚作精魂。


 《大集經》中,梵天問海慧菩薩言:
「善男子,汝今了了見佛法否?
海慧菩薩言,佛法非色不可睹見,汝云何言了了見佛法耶?
一切諸法悉不可見,夫了了者即是佛法,無有二相。」

梵天王問海慧菩薩說:「你對佛法是否已經了了見?」

菩薩答說:「佛法不是色法,那能用眼來見,
                你怎麼說「是否了了見呢?」

當知一切法當中,並沒能見、所見,
因為「了了」的當下就是佛法,佛法即了了,
無有二相,不是用眼去見。

所言法「了了」者,是覺性湛然的另一角度描述。 
覺性不依名言分別,卻明明不昧,了了常覺,
出之無方,緣盡入之無所,猶如明鏡懸空,
隨緣影現萬像森羅,月來現月,月去不留,
了了明明,是千聖所歸,清淨法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