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師  在傳遞他們的宗教時往往是極為原創性的,        
               絕不受傳統的佛教之任何阻礙,事實上,           
             在禪師的手中,佛陀往往遭受頗不公正的非難。
 
  譬如說,臨濟宗的創始人臨濟義玄有一次就這般說:

   「各位求道者,你們不要以為佛是無上完滿者
            在我看來,他不過是一個糞池
    菩薩尊者─所有這些都不過是枷鎖你的器具。

             因此,文殊劍殺瞿曇,而鴦掘(Angulimala)刀傷釋迦
             各位修道者,沒有什麼佛道可得的。

    所謂「三乘」,「天、人、畜生、餓鬼、地獄五性」,
             「圓頓」之教等等 ─ 所有這些都只是用來治療種種疾病的方法;
             它們本身是沒有實質的。

    不論它們自稱具有何等實質,都只不過是象徵性的表現
             除了文字的戲論之外無他。

    
(註: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各位修道者,有些禿子想抓住某種東西做依附,
             以便可以讓他們
解脫世俗的枷鎖
    大錯,求佛失佛,求道失道,求祖失祖。」

 

                   (譯註:見《臨濟錄》

 

 
   禪師們在傳道工作中,所要做的顯然是儘量使弟子有獨立性原創性
  不僅是對傳統佛教的解釋上為然,在他們自己的思想方式上亦然。

   如果有什麼事情可說得上是讓他們十分厭惡的,
那就是對於外在權威的盲目接受,
  以及對於因循習俗的謙卑屈從。
他們要求的是活生生的生命,自體性(自性)和靈性

   他們給予心靈完全的自由,任其自我展現;
這種心靈的自我展現是不可以被任何人為的
  事物去阻礙的─諸如把佛當作救世主來崇拜,
對於經典的盲目信從,或對於任何外在的權威
  之無條件的依傍。

   他們告誡弟子:

            
不論任何事物,必得由他們自己證實為真,才可接受。
        一切事物,不論是神聖的或凡俗的,都要加以摒棄,
            因為它們不屬於自心(自性、真如)。

他們說,不可執著於感覺,不可執著於理智
不可依傍二元論,不可依傍一元論
不可被某種絕對體所誘,不可被所誘,
你只要是你自己,則你將虛如太空
自由如空中鳥或水中魚,你的精神將明澈如鏡
佛與非佛,神或非神,
這一切只不過是遁詞,是文字遊戲,沒有真實的意義。
 

 

 禪師可能要求他的弟子對諸如下列的公案表示意見:
    「什麼是你未生之前的本來面目?」
   「佛法是為叫你認識本心見性成佛,但你的心在何處?」或
 「萬法歸一,一歸何處?」
   「僧問趙州,如何是祖師西來意?」他答道:
   「庭前柏樹子。」這是什麼意思?
 

 

 弟子在接到這些問題後,會想盡辦法去解答。
他可能會想「本來面目」是意謂存在的最終道理,
或者會想「萬法歸一」的「
萬物絕對根本,而除了它自己之外,再無處可歸

持著這些觀點,他去參見禪師,
在禪師面前
展示他所有的哲學與宗教知識。
但是,這些觀點雖然可能與一般的佛教神學相合,
卻會遭到禪師的冷漠

 因為禪並不是要去證明、解釋或討論,
而是把「信」的事實按其本來面目呈現出來。

那些習慣於將從未親身體驗的事情在口舌上搬弄的人,
那些把符號(文字觀念)當實物的人,
當碰到禪師這種不妥協的反應時,
才有生以來第一次發現他們的頭腦是多麼混淆,
而他們的信仰之基礎,又是何等不穩。

 如此在禪宗的訓練下,
他們會學習著清楚而明確的界定他們對事物的觀念
他們也開始從一種完全不同的觀點自省
看待外在的事物。

儘管他們不能掌握住公案的意義,這種日益得到的反省習慣
(雖然這不是禪的主要目標),
也會在弟子們德性與智性的訓練上有相當的幫助。
 

 

 「何謂禪那?禪那在梵文本來的意義是平和平衡平靜
但就宗教上來說,它更具備著自省內省的意義。

這並不必然是對深刻的形而上學問題做沈思,
也不是去思索某個神祗的德性,
也不是思念世俗生活的短暫。

 它在佛教中的意義,簡單而概略的說:
  是一種時時從世俗事物的煩擾站開
把某些時間貢獻於自省自心的習慣。
  當這個習慣徹底建立之後,就可以保持心智的澄清心情的愉悅
  即使在日常生活的旋渦中亦復如是。

因此,禪那是一種平靜訓練,
旨在使心靈有沈靜的時間,免得放野;
它把虛幻卑俗的心意導向真切誠實
它使我們對於超越感官的事物感到興趣;
它在我們心中尋見一種精神力的存在
可以溝通有限與無限之間的鴻溝;
最後它會就我們脫離無明枷鎖痛苦
安全的將我們導致涅槃的彼岸。
 

 

 「禪那有時可以做為 Samatha samadhi samapatti 的同義詞。
Samatha 意謂寂靜,事實上和禪那同義,後者較為被常用。
           【
Samapatti】本義為『擺平』或『平衡』,在佛教中則謂意識的平衡,
                              在其中既不起驚醒,又不起漠然,而是心靈安靜的集中於所思。
    【
Samadhi  意指自動的或非自動的完全凝集在所觀想的物件中

  
當一個人的心同萬物最終之理合而為一,
並且除了這合一之外不再有其他意識時,
  就說處於一種三昧狀態

就此而言,禪那是達到三昧的方法或歷程
 

 

 「從生理學意義上來說,禪那是精力的儲蓄;
它像是一種精神蓄電池,
將大量的精力藏在其中,而這個蓄電池在任何需用的時候,
就放出巨大的能量。一個受過禪那訓練的心靈,
從不浪費它的精力,造成無益的虛耗。

 從表面上去看,它可能是沈悶的無趣的,好像半醒半睡似的,
但當實際需要,它卻會完成奇蹟
一般耽於浪費的人,遇到強烈的衝動或刺激,
稍做掙扎就完全癱瘓,因而立即投降,因為他沒有精力的儲藏。

 這是東方心智與西方心智許多典型的不同之一。
東方文化的每一部門都強調精力的儲存,
要將精神力量的泉源保持充實滋潤。
東方人訓練他們的青年,要把心智內含,
不要無意義的顯露本領、知識及德性。
他們會說,只有淺水才有聲音深的漩渦
聲無息

 而西方人,就我的瞭解所見,
卻喜歡像孩子般坦誠的把他們一切所有展示出來;
他們喜歡熱烈的,不遺餘力的生活,
而這種生活不久就乾涸了他們所有的精力。
他們似乎不會儲存任何東西以待閒暇之用。
他們確實有坦誠而開放的特點,
這些有時似乎是東方所缺的;
但西方人顯然缺乏東方人的深度。

 後者似乎從不熱切、浮躁與不可抑制。
老子的教訓或
Bhagavadgita的教訓,
確實是西方人所不易接受的。
當然,西方人也有例外,這同東方人相似。
不過一般來說,西方活力的,而東方則是神秘的
因為東方人的理想乃是如絕對者一般不可解、不可測、不可思議。
禪那的實踐可以說是到達這個理想的方法之一。
 

 

 禪宗所謂的「」並不是指我們日常行思考作用的心、
依照邏輯定律思考的心、
或心理學家所描繪的那種有種種感覺、情感的心,
而是在所有這些情感與思想之下
做為其基礎的心。這個心是
cittamatra(唯心)─
做為楞伽經之主題的那個心。
這個心也稱之為「佛性」、「真如」,
做為一切之基礎的東西

 心可以說是當我們在心理上對思想與感覺的主題向深處挖掘時,
最後達到的底層,
「佛性」則是我們的【本體】
ontological)認識所能夠認識的界域。
本體認識的界域亦就是心理認識的界域,反之亦然;
因為當我們到達其一,就發現我們也在另一之中。

 兩者只是起點不同;其一向內,其二向外,
而最後卻會到達相同點。
當我們見到了心,就見到了性;當我們領悟了性,
也就領悟了心;它們是同一的。
 

 那徹悟心的人,他的每一個舉動都與佛性完美相合,
一呼一吸、舉手投足之間都是佛性的自然呈現,
這樣的人就是佛 ─「覺悟者」。

 乃是佛性人身表現。如此我們可以說,
性、心、佛只不過是不同的表示法,
禪宗乃是直接去抓住真如,而不要用任何智性、德性、儀式
或其他等等做為媒介罷了。

 對於真如的這種直接掌握乃是般若覺悟(般若可譯之為 超越智慧)。
已經覺醒或到達的般若,即是般若波羅蜜多

 這個超越智慧可以將我們關於精神生活的一切疑問盡行解答。
因此,智慧並非我們一般所知道的智性,它超越了一切的思辯
它不是分析性的推理,它不是一步一步推論的;
它躍越矛盾衝突相互對立的深谷,它已超越現象的二元世界
語默動靜之中時時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十方三世當下一如

 

            - 取材自鈴木大拙【禪學隨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