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試圖要以停止活動來達到被動,
你那個努力就會充滿你的活動。
只要你還停留在兩極的某一極裏,
你就永遠無法知道統一的整體。

那些不生活在單一的「道」裏的人,
他們在活動和被動兩方面,
以及在主張和拒絕兩方面都會失敗。
  
不要試圖去成為被動的,
因為努力屬於活動,沒有人能夠試圖去成為被動的,
那麼要怎麼辦呢?要完全活躍,然後被動就會出現,
它就好像影子一樣地跟隨而來,它一定會來。
想得很完全,然後不思想就會來臨。
你無法拋棄思想,當某樣東西是不完整的,它就無法被拋棄,
只有那完整的能夠被拋東。
事實上,那完整的本身就能夠自動拋棄。
  
不要試圖去成為被動的,
你怎麼能夠試圖去成為被動的呢?
你可以像一個佛一樣地坐著,但是那個被動性是膚淺的,
你的內在深處是動盪不安的,你的內在在沸騰,
就好像一座火山,任何片刻都可能爆發出來,
你可以強迫身體靜靜地坐,但是你要怎麼樣強迫你的本性呢?
你的本性會一直一直繼續下去,
那就是為什麼你無法停止思考。
人們靜坐好幾年,二十年,二十五年,每天連續坐、六個小時,
為的只是要使頭腦平靜,但它還是一直不斷地在運作。
  
因此我著重在活躍的靜心,那是一種平衡。
首先要成為活動的,活動得很完全,使得那個被動性能夠自動跟隨而來。
當你很活躍,整個能量都動了起來之後,你就會想要休息。
如果你沒有很活躍,那麼休息怎麼能夠跟隨而來?
  
如果你整天都在練習休息,那麼你晚上就不要想睡覺,
練習休息將無法帶來更多的休息,練習休息將會帶來活動,
然後當你躺在床上,你就會想東想西或翻來翻去,
你整個晚上都將會做運動,
如果你強迫身體靜止,
那麼頭腦就會成為代替品,頭腦就會繼續作惡夢。
  
不,一個聰明的人會去平衡,他也知道生命會自己去平衡。
如果你做一件事 — 全然地做,沒有任何保留,
整個能量都投進去享受那個活動,
那麼那個休息就會自動產生,那個休息就會自動跟隨而來。
當你享受休息,那麼活動就會跟隨而來,
因為當你休息,你就能夠獲得能量,你就會被賦予生命力,
然後整個身體就會充滿能量,整個身體就會洋溢著能量,
如此一來,你就必須去分享它,
你必須在活動當中釋放出那些能量,然後再充滿它。
  
它就好像雲:它們必須下雨,然後它們會被充滿。
它們必須下雨,然後再被充滿,
河流必須將它自己倒進海洋,然後再度被充滿。
它越倒出,它就會越被充滿。
  
禪宗的三祖僧璨說:
要完全活躍,那麼你就能夠完全被動,
然後兩極就會會合,而達成一種微妙的平衡,
那個微妙的平衡,就是寧靜;
那個微妙的平衡,就是最高的和平、最高的頂峰。

當兩樣東西平衡 — 外在和內在,活動和被動—
然後,突然間你就超越了它們兩者。
當它們兩者平衡,你就不再是這個,也不再是那個,
突然間你就變成了第三種力量 — 那個旁觀者、那個觀照。
但是你無法透過努力而達成它。
  
當你試圖要以停止活動來達到被動,
你那個努力就會充滿你的活動。
只要你還停留在兩極的某一極裏,
你就永遠無法知道統一的整體。
  
要超越那兩個極端!
不要成為世俗的人,也不要成為所謂的靈性主義者,
不要成為有神論者,也不要成為無神論者,
不要瘋狂地追求外在的財富,也不要執著於內在的寧靜。
平衡——平衡應該成為座右銘。
  
如果你選擇極端,你將會在兩方面都失敗,
如果你不選擇,你將會在兩方面都成功。
走極端一定會失敗,平衡才會成功。
這個平衡佛陀稱之為中道,而孔子稱之為中庸。
  
只要停留在中間──這是最偉大的技巧和藝術。
只要停留在中間,不要選擇︰
不要移到左邊,也不要移到右邊;
不要成為左派,也不要成為右派,只要剛好在中間。
 
  
既不是這個,也不是那個,
那個橋已經被通過了,你已經達到了目標,
那個目標並不是在未來的某一個地方,它就在兩個極端之間,
既不是恨,也不是愛……
  
永遠都要記住,每當你找到兩個極端,不要選擇,
只要試著在它們之間找到一個平衡。
剛開始的時候,它將會很困難,那是因為舊有習慣的緣故。
要按照習慣很容易,因為你不需要覺知,它們自己會繼續。
覺知是困難的,因為它不是你的習慣。
  
你很容易會加以選擇,你很容易就可以譴責或賞識,
你很容易就可以拒絕或接受。
你可以很容易就說:「這是對的,那是錯的。」
因為好幾百萬世以來這已經變成一個習慣,
你一直都在選擇,這只是一個類似機器人的現象。
  
不需要任何覺知,你一看到什麼東西,你就會加以決定和判斷。
有一朵花在那裏,你一看到你就會說它「很美」或「不美。」
那個判斷會立刻來臨 ──
那個判斷會隨著知覺出現,那麼你就不可能停留在中間。
  
  
要不加以選擇很困難,
但是在每一件事裏面你都要試著這樣做……
當你感覺到恨,你要試著移到中間;
當你感覺到愛,你也要試著移到中間。
不論你感覺到什麼,你都要試著移到中間。
你將會感到很驚訝,在每兩個極端之間有一個點,
在那個點上,那兩個極端都不存在,
在那個點上,你既不會感覺到恨,也不會感覺到愛,
這就是怫陀所說的「烏佩克夏」(upeksha)— 無分別。
「無分別」並不是一句正確的用語。
  
「烏佩克夏」意味著中間的點,
從那個點來看,你既不是這個,也不是那個,
你不能夠說「我愛」,你也不能夠說「我恨」,
你什麼都不能夠說,你只能夠在中間,你並沒有認同其中之一,
這樣做你就超越了,而超越就是開花,
這就是你要去達到的成熟,這就是目標。
 

   --- Osho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