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         二
 
作者 : 姚展雄
  
  


禪在哪裡?

禪不在深山古寺裏,禪不在寂寂禪堂上,
禪不在宴坐冥想間,禪不在浩瀚佛經中。
淨土非遙,靈山不遠,
禪就在我們每個人舉心動念的當下。
   
我們口頭上經常說的“刹那”、“覺悟”、
“大千世界”、“恒河沙數”、“天花亂墜”、
“無事不登三寶殿”、“不看僧面看佛面”、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一塵不染”、“不二法門”等成語,皆來源於佛教。

不管信與不信,佛教思想已深深植根于中國人的靈魂,
成為中華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不二一詞最早見於我國《呂氏春秋》一書(書中有“不二篇”),
故有“不二法門”之譯名。原義的“不二”,
是指不能有兩個中心,強調權力要集中統一。

當佛經的翻譯者們將“不二”一詞置於佛教特有的語境中時,
其內在的含義發生了截然不同的變化。
 
不二作為佛教用語,
   意思是無二、離兩邊。

從佛教哲學觀來說,“不二”是指對一切現象應無分別,
“非此非彼又即此即彼”,諸如善惡不二,得失不二,
淨穢不二,迷悟不二,內外不二,人我不二,生死不二,
佛魔不二,色空不二,體用不二,性相不二,因果不二等等。

據《維摩詰經.入不二法門品》載,佛教共計有
33
種不二法門。
不二是佛教認知世界萬事萬物的方法與觀念,佛教將這種不執偏見、
契合法性之認識,稱之為“中道觀”。

據《大乘義章》卷一解釋:
“言不二者,無異之謂也,即是經中一實義也。
一實之理,妙寂離相,如如平等,亡於彼此,故云不二。”
菩薩悟入一實平等之理,謂之入不二法門。
 
不二的另一層含義為真如、法性之別名。

《六祖壇經》曰:

“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
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名為不二。
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
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
無二之性,即是佛性。”
 
 
 
不二是指萬事萬物,歸根到底都是平等的,
沒有彼此的區別,皆由因緣和合而生,
因緣一旦解體,事物就不復存在,
一切皆是虛無,皆是“空”。


“一實”又稱“一實相印”、“一法印”,
指代表真正佛教的一種標識,即承認“真如”
(佛陀所揭示的絕對真理)是實實在在的實體。

“一實”與“不二”互為表裏,是從不同角度來說的,
本義都是一樣的。用一句淺顯的話來說,就是:
一切皆空(不二),但佛法不空(一實)。


在佛教中,對事物認識的規範,稱之為法;
修行得道的高僧都是從這裏證悟的,又稱之為門。
佛教有八萬四千法門,不二法門是其至高境界。

入得此門,便進入了佛教的聖境,可以直見聖道,
也就是達到了超越生死的涅槃妙境。如《維摩詰經》載,

文殊師利菩薩問維摩詰大士:
“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說,
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維摩詰默然不應。

文殊曰:
“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
是真入不二法門。”
 
由此看來,懂得了不二,便懂得了佛法大意;
入得不二法門,便進入了涅槃妙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