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臺.德韶禪師
 

11577451-md.jpg  

  
德韶國師先後參拜了五十四員善知識,雖然不無收穫,
但都因為法緣不具足,未能最後徹悟。
 
最後,德韶國師來到臨川(今江西撫州),
禮謁法眼禪師(清涼文益)。
法眼國師一見,
便非常器重他。德韶禪師因為遍涉叢林,見到的善知識太多,
此時已不再象當年那年熱衷於向外馳求,
而僅僅是隨眾而已,倦於參問。
 
一日,法眼禪師上堂,
有僧問:“ 如何是曹源一滴水?”
法眼禪師道:“ 是曹源一滴水。”
那僧一聽,不識其旨,惘然而退。
 
當時,德韶國師正坐在一旁。
當他聽到法眼禪師的回答,豁然大悟,平生所有凝滯,
渙然冰釋。
於是,他便把自己的證悟告訴了法眼禪師。
 
法眼禪師一聽,非常高興,並讚歎道:
“ 汝向後當為國王所師,致祖道光大,吾不如也。”
 
德韶禪師徹悟後不久,即回浙江。一日,遊天臺山,
德韶國師目睹了智者大師(智顗)的遺蹤,
恍若舊居。
因為他與智者大師同姓,
故時人皆謂他是智者大師的後身。
於是德韶禪師便在天臺白沙,創院弘法。
 
當時吳越王錢弘俶任台州刺史,聞德韶禪師的道名,
便請他來治所說法,並執弟子禮。

德韶國師告訴他說:
“ 他日為霸主,無忘佛恩。”


後漢乾祐元年(948),錢弘俶果然嗣國位,稱忠懿王。
他在位的時候,對佛教的護持尤為盡力。

當時,有一位專弘天臺智者大師之教義的學者 ─ 羲寂禪師(螺溪),
與德韶國師關係甚密。他屢次告訴德韶國師說:
“ 智者之教,年祀浸遠,慮多散落。
今新羅國,其本甚備,
自非和尚慈力,其孰能致之乎?”

於是德韶國師便把此事上奏給忠懿王,
忠懿王便遣使前往新羅,繕寫智者大師之遺著,
完備之後帶回國內。
此舉在中國佛教史上意義非常重大。
 
德韶國師後於般若寺開堂說法十二餘會。
現舉其上堂法語三則,供禪修愛好者細細品嘗




上堂,僧問:

          “ 承古有言,若人見般若,即被般若縛。
若人不見般若,亦被般若縛。
既見般若,為甚麼卻被縛?”

師曰:“ 你道般若見甚麼?”
                   曰:“ 不見般若,為甚麼亦被縛?”

師曰:“ 你道般若甚麼處不見?”

於是,師乃曰:

   “ 若見般若,不名般若,
        不見般若,亦不名般若。
 且作麼生說見不見?

所以古人道: 

若欠一法,不成法身;
               若剩一法,不成法身;               
若有一法,不成法身;
若無一法,不成法身。
此是般若之真宗也。”


 
上堂:

“ 古者道:
如何是禪?三界綿綿。
如何是道?十方浩浩。

因甚麼道三界綿綿,何處是十方浩浩底道理?
要會麼?塞卻眼,塞卻耳,塞卻舌、身、意,
無空闕處,無轉動處。

上座作麼生會?橫亦不得,豎亦不得,
縱亦不得,奪亦不得。無用心處,亦無施設處。

若如是會得,始會法門絕揀擇,一切言語絕滲漏。
曾有僧問:作麼生是絕滲漏底語?向他道:口似鼻孔。
甚好上座如此會,自然不通風去,如識得盡,
十方世界是金剛眼睛。無事,珍重!”

 
上堂:

“ 佛法現成,一切具足。
豈不見道‘ 圓同太虛,無欠無餘 ’。

若如是也,且誰欠誰剩,誰是誰非,
誰是會者,誰是不會者?

所以道,東去亦是上座,西去亦是上座,
南去亦是上座,北去亦是上座。
因甚麼得成東西南北?

若會得,自然見聞覺知路絕,一切諸法現身。
何故如此?

          法身無相,觸目皆形;
      般若無知,對緣而照。


一時徹底會取好!諸上座,出家兒合作麼生?
此是本有之理,未為分外。識心達本源,故名為沙門。
若識心皎皎地,實無絲毫障礙。上座久立,珍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