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    道    場
 




現在大家都已習慣將寺院,稱為道場。
然事實上,既寺院未必道場,也道場未必寺院。

我想諸位都看過《維摩詰經》,內有:

        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
       發行是道場,能辦事故……


菩薩若應諸波羅密教化眾生,諸有所作,舉足下足,
當知皆從道場來;住於佛法矣
以寺院只是硬體,故除非有軟體與之搭配,
如講經說法或禪坐止觀等;否則何以謂為道場呢?

現在,台灣有些寺院根本就是財團蓋的,
只用來招攬觀光客,彼豈能稱之為道場呢?
 
所以很多無知的信徒(也包括某些僧眾),
還停留在「蓋廟有功德」的迷信裡。

如詳問他:何以蓋廟有功德?他也說不出個所以然!
所以除非確認此寺院建成之後,必能發揮講經說法、
利生濟世之功效;否則,何必儘作勞民傷財的浪費呢?

如有人執意要蓋,你不只不能為之捐款、勸募,
並且還應曉以大義 ─ 還是省下這些時間,好自用功吧!

 
目前很多寺院,
雖有講堂,卻無講師;
雖有禪堂,卻無禪師。
於是蓋愈多,只愈浪費爾。

反之,若道心所在處,即為道場;
則何處而非道場呢?


在禪宗裡,很多禪子開悟時,乃未必在禪堂裡或寺院中。
他們或於林泉間,或於桃樹下;竟靈機一動,豁然開悟已。


所以法乃無所不是,
無所不在,
豈必寺院才有法呢?


尤其禪宗裡常謂:
無情說法。


故癥結只在我們能不能與之相應,能不能由之開悟爾。
所以對真用功者而言,乃無處不道場也。
 
然而佛教最後,還是有了硬體的道場。
我們皆知佛教第一所道場乃 ─ 祇園精舍
是給孤獨長者以黃金舖地,而為佛陀及僧眾蓋的。

故最初的道場,既非佛陀授意,也非僧眾要求;
而是長者自發心蓋的 ─ 佛陀和僧眾只是隨順成就他的願心而已。
然何以佛陀肯隨順而成就他的願心呢?
因為對大部份人而言,必先身安,才得道隆。
若整天四方遊化而奔波在外,則以身未安故,心也不容易定。

在動中修,這可不是初學者的功夫。
這情況就如教育,若堂皇地說:
社會即是大學,似也有道理。

但何以每個國家又都有學校教育呢?因為唯在學校中,
才能提供較專精.較有系統的教育課程。
因此即使說:無處不道場。
但佛教最後還將有實體的道場。
 
且道場的規模,從最初的方丈 ─ 只夠一個人安居,
到精舍.蘭若的興建,到中國叢林的肇造 ─ 
能夠同時安頓成百上千的僧眾安單。
既規模愈建愈大,也系統愈來愈龐雜。
然如果一切以修學為動機,也還說得過去。
 
而今叢林的禪風,早已凋蔽;
然寺院的規模卻是有增無減。何以故?
以今日的寺院乃是為接引信眾學佛而建的。
於是既喧賓奪主,如何不一切迎合信眾之所需?

所以寺院的地點,也就從寧靜的山林,而漸移至鄉鎮、都會。
即使院主仍口口聲聲不離弘法利生,但明眼人一看便知:
早把道場作商場。
 
所以佛教從不須要道場,到為方便僧眾修行而建道場,
到為接引信眾學佛而建道場,到為招攬信眾觀光而建道場。
於是道場愈建規模愈大,愈建愈壯觀豪華,卻只離道愈遠。
而時至今日蓋寺院,乃為盲目競賽而已 ─ 
輸人不輸陣,自卑情結的補償作用。
 
如果蓋寺院已變成盲目競賽了,
則已不能估量須蓋多大,
反正將所有能收刮到的資源全部投入便是。
於是乎,道場豈不變成坑死僧眾心力,
和信眾財力的無底洞。而既是無底洞,
我能不遠遠就逃之夭夭嗎?
 
我很心痛,佛教何以變成這個樣子?
但對上一代的痴迷,我無力挽回;
然至少希望在下一代中,能早點覺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