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身者,不生不滅

【佛說不增不減經】   智諭 法師
 

【 舍利弗!如世間燈所有明色及觸,不離、不脫,
又如摩尼寶珠,所有明色形相
不離不脫。

舍利弗!如來所說法身之義,亦復如是。
過於恒沙,不離、不脫、不
斷、不異。
不思議佛法如來功德智慧。】
 
   舍利弗!如世間燈,所有明色及觸不離不脫。
  世間燈有燈炷,及燈光明。
明色者言燈光也,觸者言燈炷也。

燈光與燈炷,不
離不脫,不斷不異。
沒有燈炷,便沒有燈光。沒有燈光,自然沒有燈炷。
若有燈炷
,必有燈光,若有燈光,必因燈炷。
 
  又如摩尼寶珠,所有明色形相,不離不脫。
  摩尼譯為離垢,即一種寶珠也。
又譯為如意,因為此摩尼寶珠,能出生一切財
寶衣食等物,
令人皆得如意,故明如意寶珠。

此珠光明清淨,不為垢穢所染。明色
者珠光也,形相者珠體也。
摩尼寶珠之光,與彼珠體不離不脫。
  舍利弗!如來所說法身之義亦復如是。
 
  此是以法合譬。譬以事明,法以理合。
言法身之義,亦與過恒沙,不思議佛法
如來功德智慧,不離不脫,不斷不異也。


【 舍利弗!此法身者是不生不滅法。
非過去際。非未來際。離二邊故。
 
利弗!非過去際者離生時故,
非未來際者,離滅時故。
 
舍利弗!如來法身 ─ 常 …
以不異法故,以不盡法故。
 
舍利弗!如來法身 ─ 恆 …
以常可歸依故,以未來際平等故。

舍利弗!如來法身 ─ 清涼…
以不二法故,以無分別法故

舍利弗!如來法身 ─ 不變…
以非滅法故,以非作法故。】
 
  舍利弗!此法身者,是不生不滅法。
  不生不滅是總說,以下所論,皆分別說。
都是解釋不生不滅的。法身常住如虛
空,故不生不滅。法身平等不二不別,故不生不滅。
  非過去際,非未來際,離二邊故。
 
  法身者,即中道義,故離二邊。
中道義者,無所得義也。非是離二邊,得於中
道。
不得於邊,復不得於中,名中道也。
故經中所說離二邊者,無所得義也。
 
  此法身同於虛空,無有所得。
非過去際,是無所從來也。故經中言,離生時故

離生時者,無所從來也。非未來際,離滅時故。
此是言法身常住,無所從去也。
 
  於此可知,法身義者,即如來也。
所以名如來者,用表法身德也。
 
  舍利弗!如來法身常,以不異法故,以不盡法故。
  此明法身常住如虛空,不生不滅也。
不異法者,言法身不生也。法身若有生,
必有差異。
法身不生,故無差異。不盡法者,言不滅也。
法身不生不滅,是故常住

 
  舍利弗!如來法身恒,以常可歸依故,以未來際平等故。
  所謂恒,即常也。不過說常時,法身如虛空,無生無滅。
今言恒者,即橫遍豎
窮義,實有義,平等義。

故經中有云「平等恒有法」,即橫遍豎窮義也。
以如來法
身平等、恒、橫遍豎窮,於世間實有不虛,
故盡未來際常可歸依。
 
  不但菩薩盡未來際歸依佛,是歸依法身
縱然歸依報身、化身,亦是歸依法身
因為報身者,報法身也。
化身者化法身也。

若離法身,則無報身,因為依法起報
故。
若離報身,則無化身,因為依報起化故。
 
  甚而言之,我們現在值無佛之世,言歸依者,
亦是歸依法身佛。何以故?
因為
報身有生無滅,化身有生有滅,
都不能作「常」歸依。唯有法身,橫遍豎窮,
盡未
來際,平等恒實有,常可歸依也。
 
  舍利弗!如來法身清涼,以不二法故,以無分別法故。
  如來法身清淨,具足無量功德智慧,不與一切染法相應。
無有煩惱,無有生滅
,故曰法身清涼。
不二法者,無生滅變異也。
無分別法者,自性清淨,不與一切染
法相應也。
 
  舍利弗!如來法身不變,以非滅法故,以非作法故。
  如來法身不生不滅,故無有變異。
非作法者,「作」即起也。無起無滅,故如
來法身不變。

 
【 舍利弗!即此法身過於恒沙。
無邊煩惱所纏,從無始世來隨順世間。
波浪
漂流往來生死名為眾生。
 
舍利弗!即此法身厭離世間生死苦惱。
棄捨一
切諸有欲求。行十波羅蜜。
攝八萬四千法門。修菩提行名為菩薩。】
 
此法身者,如如境也。無德不攝,無法不收。
眾生雖流浪生死,但不出如如法
身以外。
只是眾生迷悶,不識自家本來面目而已。
 
  即此法身,被過於恒河沙的煩惱所纏縛,
從一念不覺無始世來隨順世間,波浪
漂流,
往來生死六道,名為眾生。 
  我們已經知道,法身在纏即名如來藏。
法身隨著眾生輪轉六道,眾生輪轉六道

而法身不增不減。
 
  波浪者,識心也。
眾生以惑業因緣,隨「識」而受生。
以致有名色、六入、觸
、受、生、死。
故曰隨波浪漂流,往來生死。

如是名為眾生,換句話說,眾生者,
不過法身在纏而已。眾生往來生死,
而生死性空即法身也。這便是一法界義。
 
  我們要知道,雖然波浪漂流,而水性不動。
雖然識浪起伏,而法身湛然。這是
同樣的道理。
  舍利弗!即此法身厭離世間生死苦惱……。
 
  法身者本覺也,本覺地本來一界平等,如如不動。
只怪眾生妄想執著,故成不
覺。
今菩薩厭離生死,棄捨諸有欲求,
行十波羅蜜,攝八萬四千修行法門,便是始
覺。
 
  棄捨一切諸有欲求,諸有者欲界有、色界有、
無色界有也。欲求便是愛取,於
三界愛取名為思惑。
 
  行十波羅蜜。菩薩發大乘菩提心,行十種波羅蜜。
十波羅蜜者,位在地上。

    初
地行布施波羅蜜,二地行淨戒波羅蜜,
    三地行忍辱波羅蜜,四地行精進波羅蜜,
    五
地行禪定波羅蜜,六地行般若波羅蜜,
 七地行方便波羅蜜,八地行願波羅蜜,
    九地
行力波羅蜜,十地行智波羅蜜。
 
  攝八萬四千法門,修菩提行,此是總說。
八萬四千法門,是說菩薩萬行也。
菩提行者,方名菩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