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經》與禪宗的境界論 

                   
 

《涅槃經》的境界論以超越為特性,
表徵著悟者獨特的生命體驗:

「如來之身非身是身,不生不滅,不習不修。
……無有動搖。……非行非滅。 ……非有非無,非覺非觀。
……不可睹見,無有相貌。……非身非不身,不可宣說。」

禪宗的境界論,
也以超越為根本精神。

禪宗指出《涅槃經》以「如如」為極則,《從容錄》第69則:
「 南泉問座主:《涅槃經》以何為極則? 主曰:「以如如為極則。」
泉云:「喚作如如,早是變也!」
 
所謂「如如」 即是萬物真實不變的本性
一旦形諸語言,即破壞了其超越性

 因此,從第一義說,涅槃的境界是不可言說的禪悟境界。
《涅槃經》的境界論,表現為超越無常的涅槃妙有、
不即不離的處世禪機、小大一如的空間意識、
一切現成的現量境界。凡此,
都對禪宗思想產生了深遠而廣泛的影響。
 
1.超越無常的涅槃妙有
 
《涅槃經》的境界論,首先表現為對妙有的體證。
般若證空,涅槃證有。

小乘修行的最基本指導思想是「四念住」,
一是觀身不淨,二是觀受是苦,三是觀心無常,四是觀法無我:
眾生身不淨,但眾生認為是淨,這是顛倒見;
眾生所受皆苦,但眾生認為有樂,這是顛倒見;
眾生心行無常,但眾生認為有常,這是顛倒見;
一切法無我,而眾生認為有我,這是顛倒見。
這就是眾生的淨、樂、常、我四顛倒見。
 
而「三法印」就是對治這四顛倒見的。
小乘佛教用來判別是不是佛教的「三法印」的是: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小乘佛教視世俗世界為「無常、苦、無我、不淨」,
認為從無常痛苦中解脫出來的唯一出路,
是離開世俗世界,灰身滅智。

小乘認為,凡是有為法都是無常遷變的,一切法無自性,
都是因緣所生,都是空。如果說諸行有常、諸法有我,就是外道。
 
小乘佛教這種觀點,受到大乘教派的激烈抨擊。
按照般若類經典的看法,小乘雖然提出「三法印」,
但其對世俗世界和涅槃的理解,仍是以「實有」的認識為基礎。

而般若類經典認為,假有性空即是實相,實相即是涅槃。
但般若類經典的這種觀點同樣容易使人產生虛幻感,
這就有待於涅槃類經典來彌補,《涅槃經》正是為彌補般若空宗,
而把「空」講過頭而建立的一種新體系。
 
《涅槃經》判決本經出自般若波羅蜜,又高於般若波羅蜜。
它在般若宣揚一切皆空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以出世間為「不空」,
即「菩提涅槃」亦有常,它可以用法性、法身、如來、般若、
菩提、解脫、涅槃等等來表述,與「無常、苦、無我、不淨」相對立,
是「常樂我淨」。
 
世俗人把世間的「無常、苦、無我、不淨」誤認為「常樂我淨」,
這是顛倒的認識,簡稱「四顛倒」。「二乘人」據此否認有出世間的
「常樂我淨」,這也是「四顛倒」。

《涅槃經》中大力破除這八種顛倒。
小乘破世俗有,大乘又破小乘有,建立涅槃真實,
《涅槃經》提出「常、樂、我、淨」為涅槃的四德,
與眾生的四顛倒見相對立:
達涅槃境之覺悟為永遠不變之覺悟,謂之常;
其境界無苦而安樂,謂之樂;
自由自在,毫無拘束,謂之我;
無煩惱染汙,謂之淨。
 
換言之,「常」即永恆性,是法身的特質;
「樂」是超乎世間無常之感官享受的樂,是永恆的精神寧靜,
是涅槃的性質;「我」是絕對自由的我,是佛如來的性質;
「淨」是「純清無染」的大淨,是佛性的性質。
          
 
2.不即不離的處世禪機
 
《涅槃經》汲取中道思想精華,使涅槃具有中道的性質,如經文卷27云: 
「中道者名為佛性」,「中道之法名為佛性,是故佛性常樂我淨」,
「眾生起見凡有二種,一者常見,二者斷見。

如是二見不名中道,無常無斷,乃名中道」,
「中道者即名為佛,佛者名為涅槃」。
涅槃中道體現在處世態度上,是存在而超越、在塵而不染的內證體驗:
「佛不染世法,如蓮花處水。」
「一切諸法皆如幻相,如來在中以方便力無所染著。」
「云何處濁世?不汙如蓮華。云何處煩惱?
煩惱不能染。如醫療眾病,不為病所汙。」
 
          
《涅槃經》存在而超越的禪機,
與其對世諦即第一義諦的體證相關。

《涅槃經》指出:「世諦者即第一義諦。
……若隨言說則有二種,一者世法,二者出世法。
         
《宗鏡錄》則揚棄世諦與第一義諦的對立,即可將世諦化作第一義諦。
因此學人問「如何是世諦」,禪師回答:
「但無一切心,即名無漏智。汝每日行住坐臥,一切言語,
但莫著有為法,出言瞬目盡同無漏。」有了世諦真諦不二的體證,
即可將高超玄遠的禪意,落實於平凡質樸的生活,
使生命的每一當下情境都洋溢著禪悟的喜悅。
        
 
3.小大一如的空間意識
 
《涅槃經》對禪宗境界論的影響,還體現為小大一如的空間意識。
《涅槃經》的空間意識極富禪門特色,經文以「須彌納於葶藶」、
「世界入於毛孔」、「世界置於微塵」等喻象,
表徵了「菩薩摩訶薩住大涅槃」時所獲得的小大一如的禪定直觀體驗: 
若有菩薩摩訶薩住大涅槃須彌山王,如是高廣悉能令入葶藶子,
其諸眾生依須彌者亦不迫迮,無來往想如本不異,唯應度者,
見是菩薩以須彌山內葶藶,復還安止本所住處。
 
善男子,復有菩薩摩訶薩住大涅槃,斷取一切十方無量諸佛世界,
悉內己身,其中眾生悉無迫迮,亦無往返及住處想,
唯應度者乃能見之,乃至本處亦復如是。

善男子,複有菩薩摩訶薩住大涅槃,以十方世界內一塵中,
其中眾生亦無迫迮往返之想,唯應度者乃能見之,乃至本處亦復如是。
 
       善男子,是菩薩摩訶薩住大涅槃,則能示現種種無量神通變化,是故名曰大般涅槃。
       《涅槃經》這種大小一如的觀念也是大乘佛典中常有的空間觀念,對禪宗影響尤為巨大,
       禪宗主張以超越形相的慧眼來觀照這不可思議的情景,《宗鏡錄》卷25:「《涅槃經》中
       作藕絲懸須彌山說,大品中作針鋒上無邊身菩薩名說。只是一意,一解千從。當于觀智心行中求,
       若事相上看終不得。」卷26:「此是難解難入之門,難省難知之法,如針鋒上立無邊身菩薩,
       將藕孔中絲懸須彌之山,不思議中不思議,絕玄妙中絕玄妙,成為禪宗常見的話頭。

       蘇軾《維摩畫像贊》:「又能分佈一缽飯,饜飽十方無量眾。斷取妙喜佛世界,如持針鋒一棗葉。
       云是菩薩不思議,住大解脫神通力。」大慧讚賞說:「斷取妙喜世界,如陶家輪,如持針鋒舉
       一棗葉,蓋真實之理,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 《大慧錄》卷18禪的特點在於隨說隨掃。
       在禪宗看來,針鋒貫棗葉固然不可思議,但對它卻不可執著,對它還必須進一步超越:
       「撮大地如陶家輪,運大千向針鋒上,猶未是寰中正令,閫外全威。」將小大一如的意識超越之後,
       才是禪悟的境界。
 
4.一切現成的現量境界
 
       《涅槃經》對禪的現量境也有深刻的影響。《涅槃經》謂:「諸佛世尊唯有密語,無有密藏。」
       因為佛法的目的在於「咸令眾生悉得知見」,因而不可能有所密藏。「如來實無秘密之藏。
       何以故?如秋滿月處空顯露,清淨無翳人皆睹見,如來之言亦復如是。開發顯露清淨無翳,
       愚人不解謂之秘藏,智者了達則不名藏。」
 
       這一觀念影響了禪的現量境。禪的現量境有兩大內核,一是本來現成,一是一切現成。
       本來現成即每個人都有純真的佛性,這種體驗猶如世尊密語,是獨一無二的。參《傳燈》卷21
       《傳心》:「問:‘如何是世尊‘密語'?' 師曰:‘阿難亦不知。'」僧問「如何是世尊密語」,
       膺呼問者名曰:「會麼?」對曰:「不會。」膺曰:「汝若不會,世尊有密語;汝若會,
       迦葉不覆藏。」
 
       禪林吟誦一切現成之境說:世尊有密語,迦葉不覆藏。一夜落花雨,滿城流水香。
       流水的拂拂清香,無情的滔滔說法,都呈顯著存在的最深奧秘。
       詩以流水漂花,暗香浮動,來表徵「不覆密」的「密語」,風神搖曳。
       黃山谷有一次與晦堂在野外散步,忽然一陣清幽的木樨香飄過,
       晦堂說:「你一直向我請教什麼是佛法大意,現在,‘吾無隱乎爾'。」山谷頓時了悟。
       晦堂所引用「吾無隱乎爾」,正是「世尊有密語,迦葉不覆藏」的翻版。
       在禪宗看來,佛法的隱密就在明明白白處,在行住坐臥處,道不遠人,只要體取,當下即是。
       但禪宗又指出對這種感受同樣不可執著,否則又會執藥成病。
 
 
       綜上所述,《涅槃經》在本心論、迷失論、開悟論、境界論四個層面都深刻地影響了禪宗思想。
       《涅槃經》「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一闡提人亦能成佛」,影響了禪宗的本心論;
       《涅槃經》對客塵煩惱的譬喻、對自性沉迷的譬喻、「本有今無」偈要旨,影響了禪宗的迷失論;
       《涅槃經》對生死無常的譬喻、圓融通達的語言觀、應病與藥的對治門、超越對立的不二門,
       影響了禪宗的開悟論;《涅槃經》超越無常的涅槃妙有、不即不離的處世禪機、小大一如的空間
       意識、一切現成的現量境界,影響了禪宗的境界論。
 
       禪悟思維、禪門機鋒公案流漾著《涅槃》思想的慧光。
       精警生動、凝練雋永的《涅槃經》妙喻,具有強烈的文學色彩,成為禪宗思想與意象取之不盡
       用之無竭的無盡藏。禪宗以其超拔卓越的領悟力,在對《涅槃經》思想的繼承時處處表現了宗門
       特色,禪宗運用金剛般若,隨說隨掃。

       溈山問仰山「《涅槃經》四十卷,多少是佛說,多少是魔說」 ,
       仰山回答 「總是魔說!」
       溈山大加讚賞:「已後無人奈子何!」 

       藥山一生看《大涅槃經》手不釋卷,學人問:
       「和尚尋常不許學人看經,為什麼卻自看?」藥山說:「只為遮眼。」

       這一切使得禪宗對《涅槃經》的繼承,成為具有獨特感悟的創造性的繼承。也正因為如此,
       禪宗思想、詩歌才能在與《涅槃經》慧光的摩蕩交匯中,別具隻眼,獲得靈性與詩意的昇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