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馬     
 
李     浩
 
 
                                             
 
       禪波點點,從涓涓一脈細流,到飛流三千尺,波瀾動遠空,
       擺脫束縛,壯浪恣肆,渾渾灝灝,橫無際涯,水旱不變,春秋不知,
       好一派壯麗景色!歷經千年而下,濤聲依然如舊。

       靈山法會上的那一枝金色婆羅花,芬芳馥鬱,常開不謝,
       居然在千年後中華大地綻出五柄碩大無朋的綠葉,
       鬱鬱蔥蔥,蔚成一片濃蔭。

       大龍香象,神驥駿駒,騰躍其間。
       說明華夏這塊熱土對生命種子的孕育和培植。
       從這個意義上說,唐代文化對禪宗的發展和興趣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馬祖道一禪師便是在這一塊土壤上崛起的一位傳奇式的禪學大師。

       道一,俗姓馬,漢州什邡(今屬四川)人,弟子們稱他為「馬大師」,
       後世則多尊稱為「馬祖」。生於唐中宗景龍三年(公元七○九年),
       唐德宗貞元四年(公元七八八年)二月一日入滅。
       唐憲宗元和年間謚為「大寂禪師」。根據其思想發展及活動地域,
       可大體上將道一的生平劃分為四個時期

       第一階段在巴蜀:

         道一生於成都府漢州什邡縣,傳說足生瑞紋,體貌高古,
         年雖稚孺,遊步恬曠。幼年時即在本邑羅漢寺出家,
         後赴資州唐和尚處寂剃度,在渝州圓律師處受具足戒。
         他還曾遊學處寂的弟子新羅國王子無相。

         蜀中當時主要是智詵禪系的活動範圍。智詵五祖弘忍的十大弟子之一,
         曾被武則天詔請赴京內道場供養,但主要在資州弘闡東山禪法,
         其弟子處寂俗姓唐,故人習稱唐和尚。

         唐和尚有弟子新羅王子無相,無相的法嗣是無住。
         這幾代法脈綿綿,傳承不斷,最後形成了禪學史上所稱的淨眾
         (一說淨泉)保唐禪系,宣揚息心念佛,以無憶、無念、無妄
         統一戒定慧三學,許弟子有勝師之義,這些新觀念、
         新思想對青年道一影響很大,為他禪學體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第二階段在南嶽衡山: 

         開元二十一年(公元七三三年),道一聽說懷讓禪師在南嶽傳
         六祖惠能的頓悟法門,於是沿江出峽,風塵僕僕來到南嶽衡山觀音台
         住在傳法院,結庵坐禪,棲心佛理,懷讓以
「磨磚既不能成鏡,
         坐禪豈能成佛」
的機語點撥,道一於言下頓悟玄旨
         懷讓為其密授心印。

         南嶽衡山迄今仍保留有磨鏡台和馬祖坐禪的遺址。懷讓是六祖惠能的法乳,
         他曾以「說似一物即不中」「修證則不無,污染即不得」等語,
         得到惠能的印證。

         與道一同參者還有常浩、智達、坦然、神照、嚴峻等,皆被印可。
         成為懷讓的入室弟子,但只有道一被懷讓評為是「得吾心」者。

         道一侍奉懷讓約十年,心地超然,禪法日益深奧,接續上了曹溪法脈,
         為後來的大光南禪門庭,做好了思想準備。

      第三階段在建陽佛跡嶺:

         大約天寶元年(公元七四二年),道一辭別懷讓禪師,來到閩地建陽
         (今屬福建)佛跡嶺,蓽路藍縷,自創法堂,開堂說法

         這一階段雖然很短,前後不到三年,但在道一思想發展過程中卻非常重要,
         從此開始了弘揚南宗禪的生涯,他由學法變為弘法自覺變為覺人
         他非凡的才具和智慧於此初露端倪

     第四階段是在江西:

         唐玄宗天寶三年(公元七四四年)前後,道一來到撫州(今江西撫州市)
         西里山弘法,後又去虔州(今江西贛州市)龔公山,最後率徒眾來到洪州
         駐錫鍾陵(今江西南昌市)開元寺

         圓寂後,舍利建塔歸葬於建昌(今江西靖安縣)石門山
         江西是道一弘法的主要地區,也是他思想的定型成熟期,他在江西高振法鼓,
         僧俗嚮慕,天下歸心。就連節鎮大帥、郡縣長官也對他屈尊枉駕,恭勤諮詢。

         
道一在江西時期還與禪宗其他派系的上層人物有聯繫。
         例如他與青原行思的弟子石頭希遷交往頗多,
         他們的弟子也相互往來於湖南、江西兩地,
         以致使得一些弟子的傳承關係,在禪宗史上不知該如何歸屬,
         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他還與南陽慧忠國師徑山道欽禪師都有過交往。

         道一門庭繁茂,弟子如雲,英才輩出,如星月麗天,珠璣同貫。
         《祖堂集》說他門下親承弟子八十八人,出現於世及隱遁者莫知其數。
         《景德傳燈錄》說他有入室弟子一百三十九人,各為一方宗主,轉化無窮。
         據原書統計,其中有傳記者七十五人(五燈會元》載錄七十六人)。
      
         另外,西堂智藏得道一付授納袈裟,道一圓寂後在龔公山西堂傳法,
         他與百丈懷海南泉普願被稱為「洪州門下三大士」。

         百丈懷海倡導「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農禪思想,還制訂了最早的禪院法規
         《禪門規式》(又稱《百丈清規》
)。
         大珠慧海撰有《頓悟入道要門論》一卷,將洪州禪理進行了系統發揮。

         俗家弟子龐蘊居士著有《龐居士語錄》三卷,有詩偈二百多首。
         從地區分布來看,道一的一百多位弟子後來散布四方,各為一方宗主,
         使洪州禪以江西為中心輻射到湖南、湖北、浙江、福建、江蘇、
         安徽等南中國,並滲透到陝西、山西、河南、河北等北部中國。

         故當時有稱馬祖道一石頭希遷南禪江西、湖南二大士兩甘露門
         讖記所說的「馬駒踏殺天下人」,庶幾無差矣。

         道一的禪學思想早期受五祖弘忍門下的淨眾保唐禪系影響,
         到南嶽師從懷讓後才系統地接受曹溪頓悟思想,他在江西時期交往的
         南陽慧忠國師也是六祖惠能的法嗣,而徑山道欽是屬於牛頭法融禪系,
         法融四祖道信的別傳弟子,他還與青原行思門下的石頭希遷頗多切磋,
         行思也是六祖惠能的法嗣。

         可以看出,道一的思想是以曹溪頓悟禪為核心,而又廣泛吸收借鑑東山禪
         牛頭宗等各家各派的思想營養,來豐富自己。道一的經典背景主要是《楞伽經》、
         《金剛經》、《維摩經》《壇經》等,其明顯的特點,是重新突出《楞伽經》
         的地位,並將其運用於修行實踐。

         道一的禪學思想是以「即心是佛──非心非佛──平常心是道」
         這一頗具特色的佛性思想為體系,並提出
「觸境皆如」
         「隨處任真」
等理論命題。

         在修行實踐方面,他又主張「道不用修」「任心為修」

         他通過接機的方式與佛門同道及弟子展開思想交流,用隱語動作
         手勢符號吹嘯道具拳腳等開悟接引學人,取代了以往看經
         坐禪的傳統,大機大用,大開大闔,機鋒峻烈,殺活自在。

         形成了一種自由活潑的禪風,留下許多膾炙人口、令人迴腸盪氣的公案。
         唐代張正甫〈衡州般若寺觀音大師碑銘併序〉中說:

         「一公(指道一)丕承,峻其廓廡,寬、暉繼起,重規疊矩」、
         「一公見性同德,宏教鍾陵……施及寬、暉,繼傳心燈,共鎮國土。」
         真正將惠能所開創的南宗禪弘闡得波瀾壯闊、風靡南北的,正是馬祖道一
         可以說他是中唐禪思想史上的砥柱中流的人物,由於他的出現,
         使禪思想史發生了重大的變局

         而他自己則如一匹馬駒在斜陽古道上,
         昂首噴鼻,嘶風弄影,顯示出無盡的禪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