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州.從諗禪師流傳於叢林的公案,
其中最為世人所點提的、
誦詠最久的,當屬他的「庭前柏樹子」了。
 
 僧人問趙州禪師:「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趙州:「庭前柏樹子。」
 僧人曰:「和尚莫境示人!」
     趙州:「我不將境示人!」
     僧人再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趙州:「庭前柏樹子。」
 
在禪宗公案中,師徒對話最常見的一句話
便是「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表面上問的是「達摩祖師西來的意旨何在?」
而實際上問的是:

如何是佛?」或
      「如何成佛作祖?」或
如何開悟?」。
 
趙州的回答顯然答非所問,
其實禪宗公案類似的回話,都答非所問,
難怪僧人不得其解,就如同蚊子叮鐵牛、苦無下嘴處。
汾陽善昭禪師為這則公案寫了一首詩:
 
庭前柏樹地中生,不假牛黎嶺上耕。
正示西來千種路,鬰密稠林是眼睛。
 
「庭前柏樹地中生」句,喻道本天成,
如眾生本具佛性,不假修持,緣至即能開悟,
如柏樹之成長,不待牛犁耕作,
只要陽光、雨水等四時運作合宜,自然成樹成林,
亦即因緣際會,千條道路,都是入道要門,
因為道無所不在,自性遍周沙界。
趙州因柏樹子正在庭前,故舉柏樹子答僧人。
泐潭靈澈禪師也為這則公案寫了一首詩:
 
因僧問我西來意,我話居山七八年。
草履祇裁三個耳,麻衣曾補兩番肩。
東庵每見西庵雪,下澗常流上澗泉。
半夜白雲消散後,一輪明月到窗前。
 
泐潭禪師認為趙州柏樹子的答話不具深義,
不必依此求解索意,
而應如趙州所得法要-
平常心是道」,「饑來則食,困則眠」。

所以,泐潭詩中「居山七八年」,「草履裁三耳」,
及「麻衣補兩番」等,都是平常生活所見,
以平常心面對平常生活即是,
「庭前柏樹子」亦是平常景物,
以平心對平常柏樹子便能見道。  
 
而「東庵每見西庵雪,下澗常流上澗泉。」
乃以東庵比喻東土中華,西庵比喻西方天竺,
言東土所悟之道,與西方天竺無殊,
上澗是古,下澗是今,
古今之道無別無異。

後句「半夜白雲消散後,一輪明月到窗前。」
白雲喻「煩惱」,明月喻「自性」,
待到夜半白雲散去之後,明月自現;
心中無明、煩惱除去之後,
你的佛性自然顯現,
言語喻說,均為無益,
不必勞心費力,去參「庭前柏樹子」啊!


作者:李蕭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