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
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
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在赤壁之下划船遊玩。
清風慢慢的吹來,水面平靜沒有波浪,我舉起酒杯勸客人喝酒,
誦讀詩經「月出」的詩篇,唱著「窈窕」那一章。
 
不久,月亮從東邊山上出來,
在南斗星和牽牛星之間慢慢地運行著。
江上滿是白露,水色天光相連成一片。
 
聽任這條小船自由漂流,渡越這廣大而茫茫無際的江面。
在這曠遠的江面上,我們就像凌空駕風飛行卻不知道要到那?
才停下來,只覺得身子輕飄飄地,
像遺棄了世俗而獨立於人世之外,變成仙人了。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
「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
其聲鳴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
餘音裊裊,不絕如縷,
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就在這時大家都喝得非常快樂,便敲著船邊唱起歌來,
歌詞是 :「桂木做成的棹啊!蘭木做成的漿,
打著水底的月影啊,逆行在流動的波光上。
我悠遠的情,想望著美人啊,他卻在天的另一邊。」

客人之中有位會吹洞簫的,依和著歌聲而吹簫,
它的聲音是那樣的低沉:像怨恨,像思慕,像哭泣,
也像在訴說心事,簫的餘音柔細而悠長,像絲縷般柔細而不斷絕。
可以使潛藏在深谷中的蛟龍聞聲而起舞,
可以使孤舟的寡婦聞聲而哭泣。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
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
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此非曹孟德之詩乎?
 
          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
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因於周郎者乎?
                     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
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
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
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於悲風。」


 
我聽了簫聲,臉色都變了,
整理好衣冠端正的坐著,問客人說:
「簫聲何以這樣地傷感呢?」
 
客人說:「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不是曹操所作的詩嗎?
        在此向西可望夏口,向東可望武昌,山水互相繚繞,
草木繁茂,這不是曹操被周瑜打敗的地方嗎?

當他攻破了荊州,直下江陵,順著江流而東進的時候,
戰船接連有千里之長,軍旗多得遮蔽了天空,
                    得意得面對著長江酌酒,橫持著長矛誦詩,
本是一代英雄啊!可是如今他在那呢?

何況我和你只是小人物,在江上捕魚,在小洲上砍柴,
和魚蝦做伴,和麋鹿做朋友;
                     駕著一艘小船,舉起匏做的酒杯勸飲呢!
人生就像蜉蝣寄居在大地之間一般地短暫,
自己也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粒粟啊!

所以我感傷生命的短促,羨慕那長江的悠久無窮;
                      希望能和神仙一同遨遊,能伴隨明月長相終老,
我知道這不是一時能辦得到的,
只好把這感傷的情懷,寄託於簫聲之中。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
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
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而又何羨乎!

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
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
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而吾與子之所共食(適)。」

 
我於是向他說:「你也知道那江水和月亮嗎?
      江水雖然不停的流,但是它的本體並不曾流去啊!
 
月亮雖然有圓有缺,可是月的本身並沒有增減啊。
若從變的角度來看,那麼天地間的一切萬物
竟不能有一刻的時間永恆不變;
從不變的角度來看,則萬物和我的生命都是同樣永恆存在。

這樣說來,我們又何必去羨慕那自然界永存之物呢?
而且大地之間,萬物各有它的所有者,如果不屬於我所有,
雖然一絲一毫也不貪取。

只有江上的清風和山間的明月;
耳聽到了就成為樂聲,眼睛看到了就成為美景,
                取用它沒有人去禁止,享用它卻用不盡,
這是創造萬物的自然賜給我們人類的無盡寶藏啊,
也是我和你所可以共同隨意享受的。」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餚核既盡,杯盤狼籍。
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客人聽了高興的笑了起來,於是大家又洗淨酒杯,重新酌酒。
                  直到菜肴水果都吃光了,杯盤也一片散亂時,
大家便在船中相枕而睡,竟然不知天亮了。
 
 

全文節錄
 
《賞析》
      
 蘇軾謫居黃川時四十七歲。
那年秋天,他和客人遊於湖北黃岡城外的赤壁,
睹景興懷,有感作賦。並不是專賦火燒
赤壁曹吳的故事,
只不過借曹吳的事,以表江山風月的當存罷了。

這是一篇文賦,保留了傳統賦體的對話特點,
同時大量使用散句,行文揮灑自如,奔放豪邁;
情、景、理水乳交融,景中含情,情中寓理;全文波瀾起伏,
由喜而悲,轉悲為喜,但始終喜中含悲,悲中見喜,
具有很高藝術水準。
 
 
       《全文的結構》:
 
首先點明與客泛舟赤壁下,描寫江山風月的景色,
是何等飄逸。按著,借簫聲引起悲感,並引客人的談話,
道出曹氏往事,指出人生易盡,
不如江水明月的無窮,又是何等黯淡。
 
繼而,引自己的看法,來回答客人,說明物我水月,皆無窮盡,
且吾人可以共享山風明月的樂趣,又是何等超脫。
結尾,以痛飲酣睡收結,又是何等暢快。
 
行文,有如天馬行空,空靈媚逸,筆端寄興,如有神助。
清人力望溪曾評道:
「此賦文境邈不可攀,非惟他人不能摹傚,
即子瞻更為,亦不能如此調適而暢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