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  度  佛  教 】


   


       自佛陀以來,至部派佛教、大乘中觀、瑜伽派等次第衍出,
       印度佛教之概況,分述如次:


     <一>  原始佛教:

       瞿曇佛陀於西元前四六三年在迦毘羅衛城、倫比尼(即今尼泊爾邊境)誕生,
       自三十五歲悟道,至西元前三八三年入滅,其間對弟子之教示,於滅度之後,
       由弟子們結集之;這一段時期之佛教,即稱為「原始佛教」或「根本佛教」。

       佛陀的說法,最初乃以記憶誦讀互相傳授,其後始以巴利語撰寫,
       經中最古老的要數經集、法句經、如是語經、無問自說經等,
       以上諸經及律,皆被承認為佛陀所說之法,至於是否雜有弟子的言論在內,
       則無法判別,故一概冠以「原始佛教」之名稱。

        原始佛教之思想立場,乃在現實生活中認識「」,了解苦之根源無常變遷
       主張一切存在之物並無一主宰的我存在,而樹立「無我」之觀點。

       無我的現象世界即由「緣起」而生,「十二因緣」則在說明緣起的道理
       總括以上所說,而有「四諦八正道」之教說。

       教團不承認造成印度社會弊端之種姓制度,雖是賤民出身之比丘,
       其出家受戒之戒臘(年資)高,一樣位於帝王出身的比丘之上首。
       此外,教團亦經常為在家居士解說布施五戒生天論等法。


     <二>  部派佛教:

      佛陀入滅一百年頃,即西元前二八三年以後,
      佛教教團分裂成革新之大眾部保守之上座部兩個部派。

      據北傳佛教資料記載,分裂原因係由於大天的提倡五事新說;
      據南傳佛教資料錫蘭島史、大王統史記載,則謂由於跋耆族
      之比丘倡導十事新說而造成分裂。大天為摩偷羅國出身之比丘,

      於華氏城宣揚佛教。在阿育王所建之雞園寺提倡五事新說
      為保守派長老斥為妄語,僧團因此分裂為二。

      所謂五事即指:

           (1)  餘所誘(餘人污染衣),阿羅漢仍抵制不了天魔之誘惑,而偶有夢遺之現象。
     (2) 無知(無明),阿羅漢等四果猶有「不染污無知」。
            (3)  猶豫(疑),證四果之聖者,對於佛法諸諦尚有疑惑處,並非完全徹悟無疑。
      (4)  他令入(他度),若干阿羅漢證果時,必須由他人(如佛陀)印證、提醒,
           才能對聖道真正悟入。
     (5) 道因聲故起(聖道言所顯),修行者若修習出世智慧之聖道,必須至誠唱念
          「苦哉」之語,才能使聖道現起。
 
     又所謂「大天五事」之說,或係後來從大眾部,分派獨立出來之一位同樣叫大天者,
       所擴大影射大天之言行思想附會而成者,故若論佛教根本分裂之因,
      當以十事非法較為恰當。當然,根本分裂並非當時立即發生,
      而係稍後才逐漸形成者。

      思想前進之比丘所主張之十事新說,對於保守派之長老而言,一時無法接受,
      因此乃有十事非法之說,而造成教團中保守派革新派壁壘分明之對峙。
      西元前二八○至二三○年頃,革新派之比丘成立另一派系,可謂分裂由此開始。
      因為加入此派者多,故又稱為「大眾部」;
      相對而言,長老上座們之保守派即稱「上座部」。


     (一)上座部:此一部派認為阿羅漢即佛,亦即持有「由於修行而證得羅漢果者
                          如佛一般」之看法。此派於佛陀入滅後三世紀,亦即西元前
                           一八三至八三年頃,分裂為本上座部與說一切有部(略稱有部)
                          兩個部派。本上座部派遷往喜馬拉雅山,被稱為雪山部。

                          說一切有部以迦濕彌羅為根據地,發展成一大勢力。
                          有部之下又分出犢子部,犢子部又分出法上、賢冑、正量、
                          密林山住四部。其次,佛陀入滅後三世紀,有部又分裂出化地部,
                            再從化地部分出法藏部;佛陀入滅三世紀末自有部又分出飲光部;
                            佛陀入滅四世紀又自有部分出經量部(說轉部)。

                           故原來的有部即稱為根本說一切有部,而上座部本末一共成立
                           十一個部派。根本說一切有部之特徵,不同於根本上座部之重視
                           經與律,而特別重視論部。曾編輯大毘婆沙
論、發智論、六足論
                           等龐大論書,主張我空法有、三世實有、法體恆有,強調一切存在
                           之物皆為實在,故被稱為「說一切有」。

    (二)大眾部:
此部派認為佛陀乃是一種人格之超越者,而加以崇拜。

                            主張佛的肉身異於常人,常人即使修行而證得阿羅漢果
                           於現世亦無法與佛相等。

                             大眾部於佛陀入滅後二世紀又分出一說、說世出及雞胤等三部。
                             陸續又分出多聞部、說假部二派。繼之,又分制多山、西山住、
                             北山住三個部派,本末一共成立九個部派。大眾部革新之風氣極盛,
                           由於對佛陀懷有很深的敬意,故促使大乘佛教產生,
                           並形成其勢力範圍。


         <三>  菩薩團:

            與部派佛教平行之大乘佛教,產生於西元以後
            在此之前,即有在家信眾組成之集團,亦即菩薩團
            菩薩團阿育王之治世(268 B.C.~232 B.C.)前後開始,
            即以印度各地之佛塔(梵 stupa,奉祀佛陀遺骨之塔)為中心而團結成者
            由於禮拜佛塔,而對佛陀產生堅定之信仰,深得宗教之法樂

            相對於比丘之僧伽而自稱「菩薩團」。
            「團」本為商人之組織,因菩薩團中多數為都市之工商業者,故以團稱名。
            此一佛塔信仰團體即發展成後來的大乘佛教教團


         <四>  大乘佛教:

            佛塔信仰之菩薩團,除禮拜佛塔外,更進一步編集屬於他們的經典
            首先有完成於西元前後之般若經,其次有法華經維摩經華嚴經
            無量壽經等,分別為菩薩團所輯成。

            此種大同團結之精神,成為大乘佛教之根本精神。
            大乘佛教之思想立場為「」。

            所謂「空」,原指「什麼都沒有」或「什麼都沒有之狀態」,
            亦即認為於此現象世界中,沒有任何可以執著之物,
            所以除非能抓住能生存之東西,否則就不能說是真正存在。

            就存在本身而言,仍須透過眼前之事象方能把握,此外別無他途。
            故般若心經中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是此理。
            即指有形之物質,意謂一般存在之現象

            法華經中除主張「一佛乘」之說,另又舉出「二乘作佛」之思想。
            所謂「二乘」乃聲聞緣覺,亦即指傳統教團中之比丘。
            二乘作佛,概謂教團中之比丘們皆應歸於菩薩道。

          法華經又主張「久遠實成之佛」(即指久遠以前就存在,並且擁有
            無量壽命之佛
),無量壽經則說「無量壽命之佛」。
            兩者同樣說明其存在之根本,源於有永遠不滅之生命,即稱為

             般若經之空,乃就哲學立場而言,而此處所說之空則自宗教觀點來看。
             維摩經以戲劇結構來強
調菩薩道精神之偉大,遠超過比丘之立場。

            華嚴經則出現「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之大世界觀
            其中不論任何說法,皆以大乘之名而擴大人生觀宇宙觀,此即其立論根據。

            大乘佛教中、後期,大論師輩出,並有龐大論書著作出現,
            美術、建築等方面亦大受影響。不久,傳至西域、中國、日本
            而產生獨特之大乘佛教文化

            後期之大乘佛教,由於受到印度教密教性格,以及印度土著信仰
            之強烈影響,乃呈現顯著之密教化,以致逐漸衰落,回教徒入侵印度後,

            佛教亦隨之滅亡。

              (一)中觀派:
中期之大乘佛教分為中觀派瑜伽派兩大派。
                                    中觀派龍樹中論」為根柢宣揚般若空觀

                                    中論之說法為覺悟一切之存在皆源自緣起性相互依存之關係),
                                    不主張「」,亦不主張「」,而主張真空中道之正觀

             
 (二)瑜伽派:係以彌勒開祖之學派。相傳瑜伽師地論、大乘莊嚴經論頌、
                                    辯中邊論頌、現觀莊嚴論等書即為彌勒所撰。

                                    以般若空之思想為本,以瑜伽行調息攝心,令之與正理相應
                                    之修行)為基礎,建立唯識說一切存在皆由心識之變現
                                    主張唯有心識才是實在的),一方面由於自性清淨而有
                                    「如來藏緣起」之思想。

                                    無著為此派第二祖,著顯揚聖教論頌、攝大乘論,
                                            及大乘阿毘達磨集論等書,而確立瑜伽派。

                                            其弟世親著唯識三十論頌、唯識二十論頌、攝大乘論釋等書,
                                           宣揚瑜伽唯識之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