溈山.靈佑禪師

溈仰宗開宗祖師

 
 
        靈佑大師    唐代高僧,溈仰宗初祖。
 
   十五歲從建善寺法常律師出家,于杭州龍興寺受具足戒。
        後參百丈懷海,並嗣其法。唐憲宗元和(西元八○六-八二○)末年,
        至溈山弘揚禪風,村民感德,群集共建同慶寺。

        相國裴休前來聞道,聲譽大揚,學僧雲集,
遂於此敷揚宗風達四十年之久,世稱溈山靈佑。
 
        有《潭州溈山靈佑禪師語錄》、《溈山警策》各一卷傳世。
        《溈山警策》與《四十二章經》、《佛遺教經》合稱為「佛祖三經」,
       是禪宗初學者入門必讀之典籍。

       法嗣有仰山.慧寂、香嚴.智閑等四十一人,其中,
慧寂承其後而集大成,於仰山宣揚師風,世稱溈仰宗,
為中國禪宗五家七宗最早建立的一宗。

       大師的基本思想是「三種生」說,即把主客觀世界分為:
       「想生」、「相生」、「流注生」,
這也是他為接引學人證得大圓鏡智(佛智),
       達到自由無礙境地而設的三種機法。 
          
宗風綿密,師徒並秀
 
       從北宋開始,禪宗初學者入門必讀「佛祖三經」,
所謂「佛祖三經」指的是:
       《四十二章經》、《佛遺教經》和《溈山警策》。

       《溈山警策》全文由散文、韻語組成,
闡述人生無常和實踐出家入道之要旨,
       言簡意賅,文成之後,一時洛陽紙貴,風行禪林。

       北宋仁宗時代守遂禪師為「佛祖三經」作注,
《溈山警策》流傳更為廣泛,乃至遠傳朝鮮和日本。
那麼,是誰寫下如此重要的著作堪與《四十二章經》、
       《佛遺教經》並列,而為後世學人所推重?
       此人不是別人,正是溈山.靈佑大師。
 
       靈佑(西元七七一──八五三年),俗姓趙,
福建長溪(今福建霞浦)人。靈佑十五歲依建善寺法常
(又作「法恒」)出家,法常為其取法名靈佑,
       寓神靈保佑之義。

       靈佑十八歲到杭州龍興寺義賓處求法,
研習大小乘經典,二十歲受具足戒,
       後入天臺山參訪大德,遇寒山、拾得,寒山對靈佑有:
       「千山萬水,遇潭即止」的授記(《宋高僧傳》靈佑本傳),
       靈佑於是依言前往江西泐潭參訪百丈懷海。
 
       靈佑初參百丈懷海,有一次隨侍在側,當時夜已深,百丈對靈佑說:
       『撥爐中火看有沒有火?』靈佑撥了一下說:『沒有火。』

       百丈親自起身深深撥了撥,撥得一星火,夾起來給靈佑看:
       『你說沒有,這個是什麼?』靈佑因此開悟。

       靈佑在百丈山盤桓十五載,司馬頭陀選得大溈山,勘建道場,
       為了決定住持此山的人選,百丈指著淨瓶讓每人下轉語,
       靈佑一語不發踢倒淨瓶,獲百丈印可而得以住持大溈山。
       (離一切相,是名諸佛;踢倒淨瓶暗寓破相顯性。)
 
       大溈山位於湖南寧鄉縣西,為衡山山脈分支、溈水的發源地。
       大溈山闃無人煙,虎狼縱橫,靈佑茅蓬而居,橡栗充食。
       附近的山民見了,詫為奇事,於是同心協力出錢出力
為他營建梵宇以居之,李景讓奏請朝廷,號為「同慶寺」。

       會昌法難時,靈佑隱居鄉間,湖南觀察使裴休親自迎請,
       乘以己輿,複歸大溈山,大中七年正月九日寂。
 
       靈佑住持大溈山四十餘年,接引學人,敷揚宗乘。

       靈佑的基本思想是「三種生」說,即把主客觀世界分為:
       「想生」、「相生」、「流注生」。

       《人天眼目》卷四:「師謂仰山曰:
『吾以大圓鏡智為宗要,出三種生:
       所謂想生、相生、流注生。《楞嚴經》云:

       「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
則汝法眼應時清明,云何不成無上知覺?
          想生即能思之心雜亂;
           相生即所思之境曆然;
           微細流注,俱為塵垢;
           若能淨盡,方得自在。』」

      這三種生,也是靈佑為接引學人證得大圓鏡智(佛智),
      達到自由無礙境地而設的三種機法。
 
      具體說來,「想生」指主觀思惟,
所謂「想生為塵,識情為垢」,
      即認為所有能思之心都是雜亂的塵垢,
必須遠離它們,才能得到解脫。
      而所謂解脫,也就是發現自己本源常住佛性,
「思盡還源,性相常住」。

      這實際是要求僧侶放棄習慣的思惟模式和分析情識的認識能力;
      「相生」即指所緣之境,也就是客觀世界。靈佑強調外在世界不可執著,
      否則便會妄起爭執,不得自在,無法達到對佛法的解悟。

      「流注生」指心中微細塵垢煩惱不斷生起,世間萬物均生滅不已,
      變化無窮。對此三種生,如能遠離和否定,乃至直視而伏斷,
      就能證得圓明之鏡智,達到自在的境地。
 
     靈佑三種生的思想所要表達的核心思想即是「無思」。
     當年靈佑受百丈的啟發,悟到了佛性本自具足,只須自我挖掘,
     不需要向外苦求。

     他繼承百丈禪法,以無事為宗。
     他對弟子們說:

        『夫道人之心,質直無偽,無背無面,無詐妄心行。
            一切時中,視聽尋常,更無委曲,亦不閉眼塞耳,但情不附物即得。』

     靈佑時時告誡弟子不要為外界假相所惑。
 
     溈仰宗是禪宗最早建立的一宗,溈仰合稱,
說明了他們師徒並秀,唱喝一如。
     師徒間切磋唱和,是溈仰宗風的重要特色。
溈仰宗風細密,靈佑接引學人
     頓超得妙,沒有慧寂那樣的大根器者實在不易繼承。
 
    靈佑除了接引學人、敷揚宗乘之外,尚有三件大事可陳:
 
    (一)肯定德山.宣鑑禪師

       德山挾複子(包裹,行李)來到溈山法堂,從東過西,從西過東,
       邊走邊說:『有麼?有麼?』靈佑殊不顧盼,
       德山又說:『無!無!』德山離去之後。

       靈佑對弟子說:『此子以後定會呵佛罵祖!』
德山以此舉表明自己對來去、有無的認識已達至自如無拘;
靈佑以特達的俊眼,肯定了德山一生。
 
    (二)不為香嚴.智閑禪師說破

       靈佑問香嚴智閑:『父母未生你時的本來面目是什麼?』
       智閑雖然博學多聞、辯才無礙,卻一時語塞。
智閑請求靈佑說破,遭靈佑拒絕。

      後來智閑於南陽慧忠國師靈塔處修行,偶然擊竹有聲,
恍然悟道,智閑十分感謝靈佑當年不說破的恩德。
 
    (三)指引洞山.良价禪師

      洞山.良价參訪靈佑,詢問南陽慧忠國師「無情說法」的涵義,
      靈佑以「父母所生口,終不為子說」之語答之,良价仍未悟,
      靈佑又曉以「直須絕滲漏始得」,並指點良价撥草瞻風,
到雲岩、曇晟處參訪。良价後來雖然於雲岩處開悟,
但是靈佑此番指引關係甚巨。
 
      靈佑與石霜慶諸、道悟、雲岩諸禪師法緣亦較深。
      靈佑以「米里有蟲」獎誘石霜,與道悟有「看病」的唱和,
      與雲岩有「弄師子」的唱和。
 
      而靈佑留給後人最大的財富應是《溈山警策》。
      該書全一卷,全稱《溈山大圓禪師警策》,
靈佑監于當時修行者漸漸懈怠、
      威儀不守,於是作本書,警其未悟,策其未進,使彼等歸於正道。
      此書言簡意豐,被後世禪門列為「佛祖三經」之一。
 

      要想深刻地瞭解禪宗,必須瞭解溈仰宗,而要想深刻地瞭解溈仰宗,
      就必須瞭解,溈仰宗開創者 ─ 溈山靈佑大師,
      一生豐富的經歷和獨特的個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