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風光與只管打坐

 
 
 
 
法門無量,行門更是千差萬別。

      禪 宗   ─ 有安般禪、如來禪、祖師禪等等數不盡的禪法,
                              有看話頭、參公案無數的行門。                        

     念佛法門 ─ 有持名念佛、觀相念佛、實相念佛;                     
              持名念佛 ─ 有唱誦、金剛誦念種種善巧。

     法門無量,歸元不二,同証菩提;
     行門萬別,契根契機,即是妙法。
 
一位禪宗老師提倡二個法門,
一是「本地風光」,二是「只管打坐」。
     前者是心法的方向,以解脫的果地境為所緣方向;
     後者是偏重於當下明覺的行門方向
     這二個法門都必須具備已勝解緣起性空之理趣。

 
本地風光

     「本地風光」是心的本來面目,是心的實相,是解脫境的描述,
     其境安祥自在、無憂無怖。「本地風光」遇緣能現無量妙用
     餓時知吃飯,渴時即飲茶,隨緣普應恆沙妙德,展現隨緣應對
     利樂有情,所以說「非空」。

     「本地風光」清淨無染,猶如太虛,不染風雨雷電
     任它森羅萬象,現象生時,虛空未增一分,現象滅時,
     虛空未減一毫,如如清淨,故說「非有」。
 
     「本地風光」乃有情眾生皆本來具足,無欠無缺,隨緣觸目所見,
     「青青翠竹盡是真如,鬱鬱黃花無非般若」,偏偏眾生無始來的攀緣習性,
     令心不安份的妄動,遇境即攀緣染著在情境上,當下失去本地風光。

     要回到本地風,就要時時反觀覺察自己的攀緣執著染著
     發現習性盲動生起時,若能當下立即放下它,放下自在
     自在無礙即是回到本地風光的面目
 
     要發覺習性潛在的盲動,一定要讓心先處在寂靜上,
     猶如平靜的水湖,若投下小石子,即浮現出水紋,
     若在大海浪中,投下石頭,也是看不到水紋,在煩惱的流轉中,
     心已迷失在貪瞋痴中,隨波逐流,無法發現波浪下的輕安、寂靜

     修本地風光時,同時要養成心性寂靜的個性,亦名之「勤修禪定」,
     有了寂靜的個性,才能從寧靜中發現煩惱妄動水紋,要能發現,
     才能知道要去放下它,放下是靠智慧,才能究竟無礙
     不能只用遠離的方式,否則只會是伏住,不相契「本地風光」。

     比如看清「杯中蛇影」的真相,心中的恐懼就自然的消除,
     而不能只是不去想它就沒煩惱;要具足看清的智慧,
     必須具備通達「五蘊皆空」、「諸法畢竟空」的般若理趣
     才能在對境中,不被無明妄動所迷惑,方能止息妄動
     逐漸相契「諸法實相」,回到心的「本地風光」。
 
     未具備諸法畢竟空的知見前,在行門上,讀誦大乘般若經與祖師語錄
     是必要的,比如楞嚴經、金剛經、心經之類經典,或永嘉証道歌、
     信心銘、普照禪師的《修心訣》之類論典,從般若空的熏習,
     領悟:

欲除煩惱增病,          
         趨向真如是邪。」   ─ 張拙  見道偈

     能依此方向而趣入本地風光,已具般若空慧後,
     在生活對境中,唯是「莫污染」,不除妄想不求真

 
只管打坐

     日本道元禪師,到中國獲得曹洞宗的真傳後,回到日本提倡了
     「只管打坐」的禪法,從「只管打坐」的行門來映輝「默照禪」。

     「只管打坐」並不是說只有在靜坐中體驗禪,比如《止觀坐禪法要
     也說修止觀遍於行、住、坐、臥中,不是只存於坐姿,有句說︰

       打坐不一定會成佛,成佛一定要打坐。」

     打坐也是最適合修止觀的下手處;所以「只管打坐」並非不限於坐姿
     就「打坐」的本質,含有一心、清明、無雜、明覺、活在當下的特性,
     「只管打坐」即是坐斷分別取捨、憎愛染著,只管明覺、只管活在當下
 
     大智度論說:

        「若菩薩摩訶薩:行時知行,住時知住,坐時知坐,
                                  臥時知臥,如身所行,如是知
。」

     如是知,即是活在當下現量境,沒有分別妄想、染污作意
     為了扭轉頑強的攀緣習性,「只管」在初習者,是強力作意
     來緣住所緣的方便,只管活在當下,就在「只管」下,
     強力伏住了攀緣習性

     能伏住習性,定力才能慢慢增長,有了禪定,才能進一步,
     深化「只管打坐」契應般若空慧,契應般若後的「只管打坐」
     即是「如是知」。
 
     三三昧是「空三昧無作三昧無相三昧」。

     解脫境同時具足這三種特性,三三昧又稱三解脫門
     亦即由其中一個方便,都能直契解脫,要去強說分別的話,
     「無作三昧」、「無相三昧」在描述解脫境寂靜體性
     「空三昧」則在描述解脫境的覺照妙能

     解脫境具足三三昧,為讓我們對解脫的本質有所了解,故一說為三。
     本地風光行門,偏向於「無作三昧、無相三昧」入手,
     把修証方向放在止息無明妄動,顯現心的自在無礙隨緣任運。

     而只管打坐行門,則偏向於「空三昧」入手,行、住、坐、臥
     觸緣所現,都消融在明覺的畢竟空中,所以「本地風光」與
     「只管打坐」同是趣向解脫門,二者互為體用,乃是一體兩面
     為了開顯善巧方便,一說為二;在學習的運用上,也就可以交互運用。
 
     一切行門方便,都能依於「只管」而入於行門堂奧,比如念佛者,
     就只管念佛,只管「句句分明、念念入心」,只管信佛言不虛、
     只管發願往生淨土。

     拜經為行門時,就只管拜經,字字分明、動作分明,
     合掌、彎身皆在只管之下,展現心性妙用
 
     初學念佛法門時,無法安住當下,無法「只管念佛」,念不了幾秒鐘,
     就被妄念牽著走,失去了正念,只要從「只管」下工夫,
     就能慢慢扭轉頑劣的攀緣習性,能慢慢看清自己的無明是怎麼生起的
     並由「只管」找到扼要的行門下手處,從只管活在當下
     息落身心活動的名言、習性,而後只管心性的覺照

     「息妄」與「顯真」二者是一體兩面,妄心息滅真心自然顯露
     猶如雲散,月光法爾光耀;從只管中消磨妄想習性,本地風光法爾顯露
 
                           
         
本文引用自:  唐岐部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