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覺性    通往解脫的道路
                                                
隆 波 通   禪師
   



現在來說有關於內在的、自己的、修行的部份,
因為二日禪時間很短,只作簡短的法談,給大家一點鼓勵,
舊生大致上都可以抓到訣竅,新生可能還沒有抓到訣竅,
會有一些疑惑,心想手就這樣動來動去到底有什麼好處?
腳這樣走來走去,到底有什麼事會發生?做其他的動作難道不行嗎?
如何來培養覺定慧?如何解決我們的問題?怎樣滅苦?



   動來動去有各種方式,可是動中禪有技巧的來培養覺性,
   就是用「手部的規律動作」,和「經行」兩種。

   動中禪要隨時不斷移動肢體,不要靜止不動,重點是無論你在經行
   或做手部動作的時候,都要去覺知當下肢體的動作
   除了這兩者之外,所有我們在做的任何事時的肢體的動作,都要保持覺知。
 
   你能讓覺性持續得越長越好,不要斷掉,這樣練習我們可以回到「自己」,
   不要忘了自己,不要迷失了

   一般人都是往外看,看得遠遠的,結果迷失了!
   因為沒有和自己在一起沒有活在當下
   所以無法解決自己當下所產生的問題,
   只要我們能夠隨時保持覺知,活在當下,不要忘記自己,
   那麼你隨時隨地,在問題發生的當下,就能立刻的解決問題

   因為現在有些人剛開始練習,有些時候可以覺知,有些時候不行,
   以致於有很多的疑惑。
   一定要不斷的練習,讓你的覺性持續如鏈,不要斷掉,讓它非常的穩固,
   至於你的疑惑,只要你的覺性穩固了,就可以找到答案,
   我們這麼練習是為了要來解決生命中的問題,在當下解決
 
   每個人都有苦,全世界不論那裡的人,不管貧與富、美與醜,都有苦,
   有些人會以為有錢人就沒有苦,其實有錢人也有他們的苦,
   窮人也會有窮人的苦。

   外在的這些物質沒有辦法解決心的問題和內在的苦
   以佛陀為例,佛陀當時雖貴為一國的王子,他擁有一切富貴,
   但是他的心裡還是有苦,所以佛陀就一直在找解決苦的方法。

   動中禪的手部規律動作跟經行,只要你不斷的練習,你的覺性一定可以增長
   只要你不斷的培養覺性,讓它非常的穩固,到覺性圓滿的話,
   對全世界任何的事情你都不會再有疑惑,只要你不斷的覺知你當下的肢體動作,
   即使未看經典和三藏大經,依然可以滅苦。
 
   有些人已經看過很多經典了,或熟讀經典了,
   如果你好好的練習動中禪的話,你對經典也會更深入的瞭解,
   只要你好好的練習,你自然就可以把經典放下,
   不會
把它們背在身上當成你負擔,無論誰拿那一部經典,
   或佛陀說過的那一句話來跟你挑戰,你都能夠瞭解明白。
 
   所以動中禪它不強調經典,而是強調你要實修,
   好好親自的練習,親自來體驗,
   不論你讀了多少的經典,如果沒有把自己身心的這一部經典讀懂的話,
   你外在的經典讀得再多,還是沒有辦法真正的瞭解經典的意義,
   有時候你只會把經典所讀到的拿過來不斷的思考,但仍有一大堆疑惑。
   只要你好好的培養覺性,會讓你超越思考,超越一切的,
   你自然可以瞭解明白,因為覺性自然可以瞭解明白。
 
   全世界無論任何的宗教,都有很多的疑惑,
   關於作功德、守戒,關於生跟死,一大堆的問題,
   只要你有覺性的話,你自然可以瞭解明白,沒有疑惑。

   關於生跟死的問題,或是死了之後要去那裡,這種教導很多,
   死了之後靈魂離開我們的身體之後會到那裡去?
   如果我們有覺性的話,就會知道,就不會有疑惑了。

   如果一個人沒有疑惑的話,他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會很好,
   即使在家裡盡自己該盡的責任,或是在工作上做該做的事,都可以做得很好,
   一個人疑惑越少,苦就越少;疑惑越多,苦就越多,
   疑惑最多的人,那是最苦的。

   無論任何宗教,關於生和死的問題,都還有很多的疑惑,
   可是只要你好好的來培養覺性的話,你可以瞭解這個問題真正的根源在那裡?
   所有的一切都是自然的法則,成住壞空,這個身體時間到了,它就該壞了。
 
   我們現在有「我執」,如果你培養覺性的話,才有辦法「無我」。
   這個我就消失了,因為現在大多數的人都是沒有覺性的,
   無論到那裡「我執」都非常的大,非常沉重,
   如果你有覺性的話,你就無我了,無論你到那裡都非常輕鬆、不會沉重。

   只要你有覺性的話,不論到那裡都是輕鬆的,
而且你照樣可以去盡你的責任,做該做的事,可是你的頭都不會沉重,
覺性越高的人不論你的工作再多,
   再沉重,你的心裡都不會有負擔。
 
   只要你有覺性的話,你還是可以思考,並不是有覺性的人就不思考了,
   你可以帶著覺性思考,無論你有多少該做的事情,雖然你的色身會累,
   但是你的心不會累,而且你頭腦也可以帶著覺性想,不會因為想而頭痛。

   沒有覺性的人無論到那裡都是沉重的,一個人是沉重,和大家在一起也是沉重,
   所以佛陀不斷的一直強調覺性,如果有覺性的人是最圓滿的,
   巴利文有一句諺語說:
      「如果誰有覺性的話,這個人天天都是快樂的,
         如果我們有覺性的話,喜悅就離我們不遠了。」

   所以有覺性的人,這個喜悅就離我們不遠了,
   一般人沒有覺性,心是苦的,無論眼睛看到什麼、耳朵聽到什麼,
心就苦了,只要有覺性的人,無論看見聽見什麼,
他的心不會造作,所以就不會有苦了。
 
   六根 ─ 眼耳鼻舌身意,彼此之間是不會互相傷害的,
六根自然都是清涼的,
   誰的六根隨時能保持清涼,這個人當下就是涅槃,
   不用死了後再證涅槃,活著時就可以了,
   我們不要等死了後才涅槃,
我們要在活著的時候,在當下、在此刻證得涅槃
   
   說者現在所說的並不是要你有欲求的心,或是開始作夢,
   現在就想要涅槃,而是讓你不斷的去做,不斷的培養覺性,
   不要有欲求的心,這個果自然就會到來。
 
   我們只要把當下的因種好,心裡舒服了,果自然就會到來,
   我們不要去管未來的這個果。

   只要我們好好的培養覺性,所有一切的果自然就會到來,
   這是超越我們想像的。所以有疑惑的人你還是要繼續練習,
   如果你有疑惑又不練習的話,這樣你是沒有辦法到達終點的,
   不管你有沒有疑惑,你繼續的練習,才有辦法到達終點,沒有疑惑。

   就像我們要到一個地方,如果我們有疑惑,但是不走的話,我們就在原地,
   永遠沒有辦法到達目的地,雖然說你有疑惑,但你還是繼續不停的走,
   這樣遲早有一天,你一定可以到達目的地。
 
   我們現在練習的這個法門是有終點的,我們來培養覺性,這也是有層次的,
   也是從低不斷往高,有剛開始的初級、中級,到高級。
   有須陀含、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這跟經典所說的都是一樣的,
   只要你培養覺性,所有的一切都包含在裡面,即使你熟讀經典,
   不論你讀得再多,記得再熟,如果你沒有真正的體驗的話,
   那只是空有經典、文字記憶而己。

   不論任何人,即使你沒有讀經典,可是你好好的來培養覺性,
   你自然可以自修、自覺、自證,四雙八輩 ─
      須陀含、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
      須陀含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你都可以瞭解,無論是男眾或女眾,無論在家出家,
   只要你好好的練習,你一樣可以瞭解明白。



 【附註】    小乘四果羅漢

 【斯陀含】

               初果羅漢叫斯陀含,中文的意思是【預流果】,
               斷了五個見惑,但是,根本思惑還沒有解脫,因餘習未斷,
               所以要七還人間。

 【須陀含】 
 
               二果羅漢叫須陀含,是一還果,思惑的根根拔出來一點,
               死後再來一次世間。

 【阿那含】

              三果羅漢叫阿那含,是不還果,不回到人世間來了,
              直接從天上證四果入涅槃。

   【阿羅漢】
 
              四果羅漢叫阿羅漢『阿羅漢』,是梵語Arhat 的音譯;
              為聲聞四果之一,如來十號之一。

              略稱羅漢;意譯應供、無學、無生、不生、真人。
              此外,阿羅漢也可稱為「生」,「阿」就是無的意思,因為無生,
              所以稱阿羅漢,意思是一世之因果報盡,永入涅槃,不再來生三界;
              「漢」又指一切的罪惡和不善,而「阿羅」就是遠離的意思,
              能夠遠離罪惡和不善,所以稱為『阿羅漢』。

              阿羅漢者,即斷盡了一切煩惱而進入涅槃境界,不再生死輪迴,
              而堪受世間大供養之聖者。此果位通於大、小乘,狹義來說,
              專指小乘佛教中所得之最高果為而言;廣意言之,則泛指大、
              乘佛教中之最高果位。

              證入阿羅漢之聖者,超出三界、四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
              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已經圓融無礙,已無法可學
              故稱為「無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