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顆清明覺醒的心
                     
泰國 巴蓬寺  ─   阿姜查

   


       我們的雜染(defilements)好似我們修行的肥料。
       這就像拿髒東西如雞屎和牛糞來施肥我們的果樹,
       果實因而將會既甜又多一樣。
       在痛苦中
(suffering),有快樂(happiness);
困惑(confusion)中有平靜(calm)。

       若能運用熟練的話,雜染
(defilements)是非常有用的。
       就好像拿雞或牛的糞便放入土壤裡來助長木瓜樹。
       例如:當疑惑
(doubt)升起時,注視著它,
       當下審查
(investigate),這樣做將幫助你的修行成長,
而且結出甜美的果實。

       人們卻傾向於認為,如果他們去到一個沒事發生的地方,
       他們就會找到平靜。但事實上,如果我們住在非常安靜
沒有什麼生起的地方,智慧能生起嗎?我們會覺察任何事嗎?
事物生起之所在,在於因,
       因生起的地方,那就是我們必須思惟的地方。

       最好是以平常心來修持。如果沒有令人煩心的事情,
       那麼也就沒有必要去對治;然而當有問題來時,你就必須當下解決它!
       以平常心生活,沒有必要再另外去尋找什麼特別的事物來。
       要時時注意、警覺!無事時當然很好,當事情來時,須提起心來觀照,
       並保持正見,自然能化解一切。

       當你做每一件事情時,你必須心裡很明白,很清楚。
       當你看清楚時,就不需要去忍或勉強你自己了。
       你感到受障礙與有負擔,是因為你不了解這點!

       修行只是關於心和心的感覺而已,而不是一樣我們必須去追逐或
       奮力爭取的東西。你所要做的,只是試著保持覺醒。

       在我們的修行中,當你行禪時,你應該真正下定決心去步行;
       在禪坐時,你應該就專注在那件事上。 
       不論你是在行、住、坐或臥上,都應該努力保持鎮靜。

       佛法的修習並不須要你去到處尋找或花費整個的精力去達成,
       你只要觀察那些在你心中升起的各種感覺:
       當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覺味、以及其他種種時,
       它們全都會來到這顆心 ─ 一顆清明覺醒的心。

       這些感覺生起的地方就是我們能夠開悟,智慧能夠生起的地方。
       當根、塵接觸時,迅速地傳達給心識,經由心識徹底的審視和檢查之後,
       又回到中央來,這就是我們安住的方法 ─ 保持警覺、清明的行止,
       經常以智慧觀照,如此,我們的修行也就完成了。
 
       隨時清楚自己的心,並掌握住心對境的反應,這是很重要的。要明白
       它們怎麼來、怎麼去,怎麼現起、怎麼消逝,這一切都要透徹地了解。
       就像蜘蛛「網捕」各種昆蟲,而心是以無常、苦、無我來「收攝」念頭。
       這就是給我們心靈的養分,給一位覺醒的人的養分。

       如果我們能經常覺醒,那麼我們的正念就會像這不間斷的流水一樣,
       但是如果我們的心徘徊不定,那麼我們的正念就僅僅會像那水滴一般了。              

       醒悟,並不表示對世間的憎惡,而是心的清清楚楚,
       瞭解到事實是無可挽救的,世間本來就是如此的。
       明白了這一點,你會放下執著,以一種既不是快樂也不是悲哀的心放下, 
       透過智慧觀察,瞭解到「諸行」的自然改變,而住於寧靜中。
 
       你的本分(business)就是修行(practise),不論修行的進展是快或慢,
       只要知道就好,不要嘗試去強迫它。
       修行三個必須實踐的要點是:感官的收攝、飲食的節制、覺醒。
 
       對禪修者而言,危險是來自外塵的,也就因此,
       感官收攝是必要的;事實上它是最高的戒德。
       經常斷食倒不如去學習正念和敏銳地食你所需的量,
       學習去辨認「欲望」和「需要」的不同。
       要建立覺醒,是必須不斷地精進,
       正如在任何場合都必須繼續進行的呼吸一樣。

       「無常」這真理是世界上最單純的事,卻也是最深遠的。

       如果我們擁有正念,我們便會看到無常,一切事物的無常;
       我們將見到佛陀,並且超越輪迴的痛苦。

       不論何時,有什麼在心中生起,不管你喜歡與否,
       不管它看起來似對或錯,只要以「這是不確定的事」來截斷它。
       這「不確定」真的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這一個能開展智慧。

       無常和耐心的忍,這就是如何去接近佛陀的教導了……
       無常:一切都是不確定!那不確定,那是短暫變易的!
       一切都是不確定的,一切無常變化!

       在心中有「無常」的談話,把真理、變易、世間的不確定性都列入考慮。
       這就稱作在心中有「佛法」的談話。

      涅槃的本質:它是火的熄滅,是熱的冷卻;是寧靜,是生死輪迴的止息。
      是我們內心貪、瞋、癡的永滅。它超越快樂和痛苦,它是全然的寧靜。

      混亂升起的地方,就是寧靜可以升起的地方;哪裡有混亂,我們透過智慧,
      哪裡就有寧靜。痛苦存在的地方正就是無苦生起的地方,
      它終止在它生起的地方。如果痛苦生起,你必須就在那兒思考;
      你不必要逃跑,你應該就在那而解決這問題點。從這些事中逃跑,
      就不是依照真實法修行。你要到何時才能見到苦諦呢?

      越是疑惑,我越是打坐,越是修行;無論什麼疑惑生起,
      我便在那一點上修行。

      修行是在你嘗試去對治煩惱(雜染),不去長養舊有的習氣時產生的;
      衝突和困難升起的地方,就是要下功夫的地方。
      不要認為只有在坐著或行的時候才是禪修,任何事,任何地方,
      都是我們的修行。

      真正的修行,發生在心與感官對象相遇的地方。
      感官接觸的發生點上,就是修行所在。
      我們的不滿足是由於錯誤的見解。因為我們沒有修習約束感官,
      所以就會責怪外界帶給我們痛苦,一旦我們自己去除了錯誤的見解,
      不管走到哪裡,我們都會滿足。

      僅僅是感官的抑制,雖然非常必要,但仍然不夠,因為無論如何的去
      抑制一個人的眼、耳、鼻、舌、身與意,如果沒有智慧去瞭解貪欲的實相, 
      那麼想從中得到解脫是不可能的。

      我們必須如實地(exactly as they are)看事物  ─
感覺只是感覺,念頭也只是念頭。
      這就是結束所有我們問題的方法。

      平靜是引發智慧的基礎,而智慧則是平靜的成果。
      導致你受苦的不是身體,而是你錯誤的知見,當你誤解時,你就被混淆了。

      在我們的修行中,當智慧升起以前,將專注力先穩固地建立起來是必要的。
      專注心念可以比喻為打開電燈的開關,而智慧就如同結果出現的光;
      專注力又如一個空缽,而智慧就好像你放入缽裡的食物。
      如果沒有缽,便沒有地方放食物了。

      佛法的修習,是依靠「修正你的知見」。
      就算我們擁有佛法的知識,而且曾學習和實踐佛法,卻仍見不到真理,
      那麼我們依舊像流浪漢一樣,無家可歸。

      禪修的目的不僅於經常平靜自己,讓自己脫離憂惱(trouble)而已,
      而是要洞見和絕滅使我們一開始就無法平靜的原因。

      你只看過流動的水,或靜止的水,不是嗎?
      當你的心是寧靜的,就可以開展智慧,你的心將如流動的水,但卻是靜止的。
      雖然是流動著,但幾乎像是靜止一般,所以,我稱它做「靜止的流水」。
      智慧能夠在這裡出現。

      對禪修者而言,最大的致命傷就是禪那 ─ 深層、持續平靜的三摩地。
      在這個階段,三摩地可以成為一個敵人,因為沒有對與錯的覺醒,
      智慧也就無法升起。

      如果你的心達到平靜(quiet)和專注(concentrated),
那就是個應用上很重要的工具。
      但如果你坐著只為了達到專注以便能感受到喜悅,那你是在浪費時間。
      修行是坐著讓你的心達到止靜(still)和專注,然後用來檢視身與心的本質;
      更清楚地看清它們。

      坐禪時也一樣,心是平靜的,但雜染並沒有真的平靜下來。
      因此「三摩地」並不是一件可靠的事,為了尋找真正的寧靜
(peace),
      你必須開展
(develop)智慧(wisdom)。
      「三摩地」是一種像石頭壓小草般的短暫平靜。

      不要在意開悟。 
      種樹的時候,你種它,給它水,給它施肥、除蟲害,如果這都做得很好,
      樹自然會成長。不管如何,樹長得多快,都不是一件你可以控制的事。
      剛開始,耐心與毅力是非常必要的,不過,一段時間之後,
      信心與堅定心會生起。然後,你就會看到修行的價值,而且會繼續修行下去。

      「外表」障礙了「超越」,阻礙了人們清楚地看見到事物。
      如果你讓「表面」上昇而現露出了「超越」,
      你將會得到真理且清楚地明見; 
      你將會根絕「表面」,也根絕黏著。

      看吧!這「自我」只是一個表象,
你必須剝除表象以了解這東西的核心, 
      那就是超越!提昇表面去找到超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