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天地不仁,以萬物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
                                       不屈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天地不仁,天地是不仁愛的。
     以萬物為芻狗,芻狗是什麼呢?
     就是用紙或稻草紮成狗的形狀

     做什麼用的?就是用來祭祀用的,就像現代人做個紙人來拜拜一樣。
     祭祀完後,這個東西就被丟掉了。意思就是天地對萬物並沒有要
     特別仁慈、特別愛護。

             沒有要愛護,也沒有不愛護,萬物對祂而言:
             就像芻狗一般,祭祀完後就丟了。


     我認為他這裡的意思,並不是要說天地不仁;
     而是因為我們原來有一種說法 —「上天有好生之德」,
     認為天地是仁的,是愛護我們、愛護著萬物的,所以它是針對這個思想,
     才提出天地不仁的說法。

     意思是:當你說天地仁的時候,他就要說不仁;
     如果有人在說天地不仁的時候,他就要說天地仁。
     所以意思就是:天地不是仁,也不是不仁

     他就舉以萬物為芻狗做例子,天地讓萬物自生自滅,你生就讓你生,
     你死就讓你死;並不會特別愛護你,要你生,而不讓你死。

     其實生死都是萬物自己的事情,不是天地的事情,
     天地只是提供了這個環境給你而已。
  
     這個環境給了你以後,萬物就在這個天地中自生自滅,
     這是很自然的現象。因為我們都有一個人為的思想,認為天地是很愛護
     我們萬物的,讓我們萬物欣欣向榮;而他看到的是除了欣欣向榮之外,
     也通通都會死啊!所以視生死全有的,因此他這裡就要做這樣的說明: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這裡的聖人指的應該是統治者 — 帝王
     統治天下的君王所要做的事情是不仁;因為我們儒家的思想,
     認為聖人一定要仁民愛物,所以他這裡就特別指出 — 聖人不仁

     也就是當你說聖人要仁的時候,他就會說聖人不仁;當你說聖人不仁的時候,
     他就會說聖人要仁。所以他這裡的不仁,不是不仁;而是仁即不仁

     所以聖人他要做到的是仁即不仁,何以見得它是仁即不仁呢?
     以百姓為芻狗,就是事實上統治者對待人民,既沒有對你好,
     也沒有對你不好,他也只不過像天地一樣,提供一個社會、
     國家這樣的環境,讓人民生活,這就是聖人。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橐籥是什麼東西?就像氣囊這樣的東西;就像畚簊這樣的蓋子。
     合起來就是指風箱,是古代拿來鼓風用的,跟現在的鼓風機當然不同,
     不過作用是相同。

     他就把天地比喻成像橐籥風箱
     氣囊這部分,在古代可能是用獸皮做的,就當作
     而像畚簊、板的這個部分,就當作

     所以我們可以把它想像成手風琴,那麼一伸一縮、一張一合
     就有風可以吹出來,這就像天地一樣。當然氣囊、風箱裡面是虛的、空的
     沒有東西啊!所以就接著虛而不屈,這個字我把它解作不竭,就是用不完
     它是空的沒有東西的

     可是這麼一伸一縮就有氣出來,源源不盡,用不完,這就像天地一般,
     天空是虛的、空的,我們在裡面生活,都用不完。動而愈出,越鼓動,
     風出來得越多,源源不斷的氣就出來了。
 
     多言數窮,「」多解作快速的「」;
     但我以為就解作原來的「」的意思就可以了。
     因此,整句就是多言多窮的意思。

     不如守中,若解成不如守在中間,我覺得這樣不太妥,因為跟前面那兩段
     有點連不起來。我覺得應該做別的解釋,因為他前面已經說了,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就是多所作為,相當於你要,或者是不仁

     而多言數窮意思就是不要有太多作為,也就是不要仁,也不要不仁,
     應該要保持仁而不仁,也就是要虛,就是要保持:

     「以萬物為芻狗,以百姓為芻狗」的狀況,保持這個樣子,不去干涉;
     你越干涉越技窮越弄不好

     不如守中,守中就是金剛經的「是名」,就是守在虛的狀態。

     關於這一段的解釋,我看過滿多的,沒有人像我這樣子解釋,
     你們聽到我的解釋,應該是沒有地方這樣子講了,從古時候到現在應該都沒有。
     我想大家讀到這邊不免會有一些困惑:什麼天地不仁?聖人不仁?
     怎麼要不仁呢?都在這個地方打問號。

     對這個地方的解釋,很多人說成:天地不偏不私,純任自然。
     這樣的解法是沒有把它講清楚,原因是他不知道:老子這麼說的原因,
     是針對當時已經有一套的說法 — 認為天地是仁的,聖人也是要仁的,
     它是針對這個來對的。

     曉得這樣時,那就知道這裡根本就是在演金剛經,而且演得很好:
     因為他把真正意思 — 天地仁而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就是「是名仁」。

     他能夠把是名仁舉出一個實例來,這是非常了不起的。
     接下去他又舉一個非常具相的實例,來描繪這個狀況 —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這個描繪「是名仁」的狀態,真是太生動、太精彩了!
     它給了我們一個非常好的實例,讓我們可以去揣摩瞭解,這是非常難得的。
     多言數窮,就是你去多言了,嘮嘮叨叨的,這邊的註解說多言就是很多法令,
     就是管很多,法令很多,那就相當於聖人要仁,要管那麼多;
     不仁,要管那麼多。那他就沒有做到仁而不仁,這樣就會多窮。

     所以不如守中,那個中就是虛,守在是名的狀態,
     那麼當然就是守在以萬物為芻狗,以百姓為芻狗的狀態。
 
     這個地方提出來一個特別的狀態,本來在金剛經裡面,
     會說「仁而不仁,是名仁」,現在不以「是名仁」的句型來說,
     卻用「以萬物為芻狗」去表達「是名仁」的狀態,這個是道德經很特別的狀態。

     上次我曾提過「柔而立」時,過去也知金剛經句型,是什麼即非什麼,
     但不知這兩個東西(柔與立)可以同時存在。

     而當我有體會時,就真的瞭解這兩樣東西可以同時存在了。
     這樣我才能體會出【金剛經】的句型的感覺是什麼?



                                             上文  取材自網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