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    這     


1739911041.jpg  


《 普 賢 菩 薩 問:》

        「世尊,若彼眾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還修於幻,
           若諸幻性一切盡滅,則無有心,誰為修行,云何復說修行如幻。

           若諸眾生,本不修行,於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
           令妄想心云何解脫,願為末世一切眾生,作何方便漸次修習,
           令諸眾生永離諸幻。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
           修習菩薩如幻三昧,方便漸次,令諸眾生得離諸幻,
           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  世 尊 答: 》

        「善男子,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猶如空華,
           從空而有,幻華雖滅,空性不壞,眾生幻心,還依幻滅,諸幻盡滅,
           覺心不動,依幻說覺,亦名為幻,若說有覺,猶未離幻,說無覺者,
           亦復如是,是故幻滅,名為不動。
 
           善男子,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
           由堅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復遠離,遠離為幻,亦復遠離,
           離遠為幻,亦復遠離,得無所離,即除諸幻,譬如鑽火,兩木相因,
           火出木盡,灰飛煙滅,以幻修幻,亦復如是,諸幻雖盡,不入斷滅。
 
善男子,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離諸幻。」    
 
 ─  圓 覺 經

 

  洞山.良价禪師原得法於雲巖,學成辭別雲巖。
  
  雲巖說:「你此去之後恐怕很難再見到我了。」  
  洞山說:「這倒不一定。但你圓寂後,若有人來問你的面貌如何
                      應怎樣回答呢?」
  
  雲巖說:「即這個是。」
  
  這句話使洞山沉默了好久,不得其解。  
  雲巖接著說:「此事應該仔細慎重,擔子不輕呀!
  
  洞山於是就走了。
       在途中過水時,見到水裡自己的影子,於是恍然有省
       認為懂得了雲巖「即這個是」的含意了。他隨即做了一偈:

  
   
  
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  
   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    
             (萬物是我,我卻不能只是萬物之一。)  
   應須這麼會,方可契如如。      

  
  大意是,影子就是本人,不必再另外去找了,到處都會有的。  
  後來雲巖圓寂了,他去供養雲岩的遺像,有人問他:
  「即這個是」是否就指遺像(真)而言呢?
  
  洞山說:
  「雲巖開始說這句話時,我是不懂的;
   後來涉水見影時,也只是似懂而已。

   只有在看到遺像之後才是真懂
   遺像代表本人,才是『這個』,而以前幾乎誤會了雲巖的話。」

  
  洞山涉水睹影而桶底脫落,後見遺像而徹悟,
  是對「即事而真」的一個形象比喻:看到水中影也還只是共相,
  只有在遺像中才能體現出他的原來面貌。

  因而理只有通過自相才能相傳
  「即這個是」既有共相義,也有自相義。
  「」:就是曹洞宗「即事而真」的妙義。
  
  洞山在傳法曹山.本寂時作的《寶鏡三昧歌》對涉水睹影的體會
  補充道:
  
    
如臨寶鏡,形影相睹。
  
   汝不是渠,渠正是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