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04869-md.jpg  

                        
    普通一般對於佛法的概念,是由因到果的,就是從因位漸次修習
       以至證果成佛,是一種漸修的方法。

       禪宗的概念不是這樣,他是一種直截了當的“ 直示佛果 ”的方法,
       所謂“ 見則便見,擬議即差 ”。其實,“ 果已證到 ”,則“
       同時便被解決了,所以叫做頓悟禪

       頓悟禪的定義是:“ 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為什麼要不立文字直指人心?

文字是一種假名,須經過思想然後才能表達出來
       所以只能算是一種間接的東西,“ 真心本體 ”(即佛性亦名自性)
       是最究極之實在,其境界非思想、經驗所能達到,間接的文字語言
       自然無法描繪表現了,故釋迦曾曰:

     
“ 我四十九年說法,未曾說著一字。”


       又曰:“ 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復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

 
       語言文字,如指示月亮所在的手指,但此手指並非月亮,乃是間接的東西,
       間接的指示雖然亦是達到本體的一種方法,但終沒有直接指示那樣的直捷,
       而且傳到後來,有的竟錯認手指便是月亮了,因此頓悟禪宗的直接方法
       便應著實際的要求而產生,而且大大的發展開來了。

       但“ 不立文字 ”,並不是絕對鄙棄文字之意,文字智識之價值,
       仍為禪宗祖師們所重視,菩提達摩即以《楞伽經》印證後學。 
 
       相傳“ 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眾皆罔措,惟迦葉破顏微笑
       世尊云:‘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
                          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自來禪宗以此事為以心傳心的直接方法的根據。

       但以前的大藏所收的經論不記此事,隋唐的宗匠亦無言此事者,
       宋朝王安石言此事出《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此經藏於內府,外間不傳,
       所以有人疑心是捏造出來的。

       後來此經由內府流出,收入續藏經中,疑雲遂釋。
       但苟無論此事此經之有無,事實上菩提達摩所傳之禪法,確實是以
      “ 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為宗旨的。
 
       此種直接表示佛性之方法,釋迦見諸應用者不只一次,如
      “ 世尊示隨色摩尼珠問五方天王:‘ 此珠作何色? ’。
           時五方天王,互說異色,世尊藏珠,復抬手曰:‘ 此珠何色 ?’?
           天王曰:‘ 佛手中無珠,何處有色 ’?

           世尊曰:‘ 汝何迷倒之甚,吾將世珠示之,便強說有青黃赤白色,
           吾將真珠示之,便總不不知。’時五方天王悉自悟道 ”。

        又“ 世尊因外道問:‘ 不問有言,不問無言 ’。
        世尊默然良久,外道歎曰:‘ 世尊大慈大悲,開我迷雲,令我得入 ’,
        作禮而去。

        阿難問佛外道得何道理,稱讚而去。
        世尊曰:‘ 如世良馬,見鞭影便行 ’。”

        藏珠抬手及默然良久,皆是直示真心本體的方法,苟無論“ 拈花示眾
        一則是否確有其事,但此種方法為釋迦所常運用,以接引後學,
       是沒有懷疑的餘地的。
  
             《壇經.懺悔品》云:
             “ 五解脫知見香,心自既無所攀緣善惡,不可沉空守寂,即須廣學多聞,
                 達諸佛理,和光接物,無我無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
                 名解脫知見香。”

       可見禪宗之不立文字,其主旨不過是表明直接方法、
       間接方法有其根本迥異之點而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