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體的顯現

 

slide0032_image084  


 

善知識,不悟即佛是眾生。

一念悟時眾生是佛。
故知萬法盡在自心。

何不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

  《壇經.般若品第二》

 

“ 禪 ”不是“ 禪那 ”(dhydna)。
“ 禪那 ”起源印度,意為“ 靜慮 ”,
即通過靜坐冥思達到人與宇宙合一的澄明境界。
本文所要闡述的是中國的“ 禪 ”,
六祖慧能宏揚的主體的,實踐的“ 禪 ”。

 
主體是世界的支柱,一切的表像都是主體的反映,
主體就如一面明鏡映照萬事萬物。然而,
人類自從有了理性之後就把這面明鏡打碎了。
人們把感性得來的東西邏輯理性化,又把邏輯理性
這種人類認識世界的手段看成是唯一神聖的解決一切事物的目的。
現代工業社會人的異化就是由此而導致的一種後果。
主體被淹沒在茫茫黑海中,人類在痛苦之中呻吟。

我們再回頭看看禪宗吧。慧能說:
“ 何名清淨法身佛,世人性本清淨,萬法從自性生……
如是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為浮雲蓋覆,上明下暗,
忽遇風吹雲散上下俱明,萬象皆現。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雲。”
 
善男善女焚香求佛,僧人們念經學佛,如果自性中沒有佛,
就等於沒有求,沒有學。慧能認為三身佛不在外,
這樣的外求是達不到目的的。《黃蘗斷際禪師宛陵祿》中有個比喻:
“ 如癡人上山叫一聲,響從穀出,便下去趁,及尋覓不得,
又叫一聲,山上響又應,亦走上山趁。
結果千生萬劫,只是尋聲逐響人,虛生浪死漢。”

癡人哪知道響從自身口中出,善男善女,念經學佛哪知道真佛在自心,
只是都被外界現象所迷惑,拼命向外求覓,白白浪費生命。
 
人們在認識世界的時候也往往同“ 癡人 ”一樣。
表像的一切,諸如理性,邏輯和概念皆是從主體中派生而出,
我們往往被這些從主體中映照出來的東西迷惑住,就如浮雲遮去主體,
留下影子,我們就在這樣的世界裏枉費精力拼命與影子周旋。
禪告訴我們從兜圈場中跳出來,使主體呈現的方法 —“ 頓悟 ”
 
主體被客體迷惑時,主體與客體是分離的,往往現象變成本質,
有限當做無限,這就是慧能所說的“心迷”。
 
神秀有偈云:“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在這首偈裏,身與心都有對應之物菩提和明鏡,主體依屬著客體,
同時主體與客體兩物分離。

慧能破“ 心迷 ”的偈是: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主客體合一,這裏的“ 一 ”是全部物質和精神現象的“ 性 ”,
它就是“佛”,就是“ 心 ”,並不脫離宇宙現象的抽象(故與概念範疇無關),
又不是實體,因而宇宙無任何現象可充當它的主詞或賓詞(故無法稱謂),
只能樸素稱之為“ 空 ”或“ 真如 ”之類。
 
當和尚向禪師們請教“ 如何是佛 ”這個問題時,禪師們會這樣回答:
佛是“ 乾屎橛 ”,“ 麻三斤 ”,“ 蘆芽穿股生 ”,“ 口是禍門 ”。

正常的邏輯思維應當回答,佛是一種人生觀或是一種宗教現象之類的話。
但是禪師們的回答卻出人意料地超出了邏輯範疇。垂手恭聽的和尚,
正常的思維忽然被打斷,一切知性在此時都不發生作用,
和尚陷入一片迷惘之中,請教的和尚在迷霧裏如果順著邏輯思維再追問下去,
禪師們一定會賞他一巴掌或當頭給他一棒。
 
因為正常的思維,是順著概念邏輯展開的,而“ 佛 ”“ 真如 ”和
“ 空 ”本不是邏輯、概念、語言所能洞穿的東西。
概念語言是外在的,“ 佛 ”是內在的,通過外在是永遠達不到內在的。
禪師們知道用正常的概念、語言是不能解答這個問題的,
他們只能用不相干的概念語言來打破和尚正常的思維,
使和尚陷入“ 兩難境地 ”,阻塞和尚企圖用概念邏輯來探求“ 佛 ”的錯道。

鈴木大拙說:

“ 禪對未開悟的人來說,是無論怎樣說明,怎樣論證也無法傳達的經驗,
如果可以分析,依靠它使不知悟的人完全明瞭,這就不是悟丁。
因為這種悟已變為不成其悟的概念,禪也不再是經驗了。
為使我們領悟禪,唯一的辦法是,用嚮導或暗示喚起人的注意,
使之指向這一目標。怎樣抓住達到目標的具體物,應由各人自己動手來做。
完成這一步全靠自己,誰也幫不了忙。”

當請教的和尚在“兩難境地”裏到處碰壁後,忽然看到新的天地?
這就是他自己,唯有看清他自己,才能認清什麼是“ 佛 ”。
“佛”的到來完全依賴他自己的體認,而“ 佛 ”早就在他的“ 心中 ”。
這時他已不是低三下氣請教的和尚,他已成為自己的主人。
或許在這個時候,和尚會對禪師猛擊一拳,禪師也會笑著接受。
這就是“ 頓悟 ”的發生。

佛是心,心是主體,三身佛皆可從主體中求到,無須向外。
 
 
大致考察了禪宗思想後,我們似乎找到一條解決柏拉圖,
康得和叔本華提出的一系列有關世界認識論
問題的道路。柏拉圖所謂的“ 理念 ”,康得的“ 自在之物 ”,
叔本華提出的“ 意志 ”都是相似的意思
,用禪宗的話來表達就是“ 佛 ”,就是“ 本性 ”,就是“心”,
落實到本文要闡述的主題就是“ 人 ”—“ 主體 ”。

馬鳴祖師云:
“ 所言法者,謂眾生心,故一切法生,若心無生,法無從生,
亦無名字。迷人不知,法身無象,應物現形”
 
《壇經》曰:
“ 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
慧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一眾駭然。”

一切客體或唯物論所謂的“ 物質世界 ”,
它的存在都是相對於主體存在而言,沒有主體的存在,
一切客體的存在都是沒有意義的。就譬如,太陽的光是為著人類,
使人類得以生存。如果沒有人類,太陽光依然是存在,
但卻是白白燃燒,沒有一點意義可言的。王陽明有一命題“心外無物”。
一次友人指山中花樹問陽明:“ 天下無心外之物,
如此花樹在深山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

王陽明回答說:
“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
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在我們說世界客體存在的同時,主體已經相應地存在著。
從意義上來說,物質世界的存在是本體
賦予的,一切事物的變化規律也是主體賦予的。
所以,柏拉圖,康得到叔本華都察覺到從客觀出發
來認識事物不可能達到最後認識的目的。
他們隱隱約約感覺到有一種東西是他們要認識的最後目的,
但又沒有辦法說清,只能用“ 理念 ”,“ 自在之物 ”與
“ 意志 ”來替代,其實這就是我們的主體。
 
二千多年前,古希臘石柱上刻著一句警言:“ 認識你自己 ”。
人類的認識世界程度與人類認識自己程度相關;同時。
人類揭示世界的深度與人類自己和自身複雜性的驚訝程度有關。
我們人具有世界的特性,這是毫無疑問的。
在第一章中,筆者已經提過我們的身體 ─ 
是世界的客體,是直接的客體,這特殊的客體是和世界相通的,
真正認識自己就能導致認識世界。

赫拉克利特在殘篇中寫道:

“ 當他深入到他自己的本性中去時,
       世界的本性也就顯露在他的眼前。”

尼采也說:

“ 就這樣滿懷信心地邁著堅定的步伐,沿著這條智慧之路前進!
不管你的情況怎樣,都要用經驗之泉為你服務!
拋開對你本質的不滿,原諒你的自我:

因為在每種情況下,你身邊都有一條上有百根橫木的梯子,
它可以讓你登上認識之路。”除了自己之外,我們再沒有別的通向
認識世界的途徑。
 
正因為人是自然派生的,是自然的一部份,
所以部分之中必然能反映“ 整體 ”。

人是宇宙變易這條大鏈條中的必然一環,
宇宙的一切法則也註定會在人的身上起作用,
宇宙的一切奧秘也必定能在人的身上發現,
作為有意識而同其他生物區別的人身上,
光這一點感知,我們就可以說禪宗的“ 萬法從自性生 ”是真理。
這樣我們也不難理會莊子說的:

    “ 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歸一”是什麼意思了。
與此相反,科學而系統地研究物質世界,
雖然很重要但卻似乎只是第二意義的,通過這種方法
作為現象世界是超越不了的。因為,各種事物各呈其
“ 自在 ”與“ 現象 ”。當我們進行事物的研究
時,我們是站在事物的外面,只能闡述其“ 現象 ”
而不能闡述其“ 自在 ”。

當我們研究自身的時候,我們既是 現象,又是自在 。
我們不但可以描繪現象,最重要的是我們同時能把握住“ 自在 ”,
通過自身的“ 自在 ”,我們就可以認識到宇宙的“ 自在 ”。
 
在“禪”提醒我們注重主體之時,字宙學與人類學最終是溶合一體。
這種思想大約在《易經》產生以前就是中華民族的寶貴遺產.
當代科學研究越來越注意到這種思想的重要意義,耗散結構理論
創始人普利高津說:

“ 在經典物理學中,觀察者置身於體系之外,
當體系本身被認為服從確定論規律時,他是進行判斷的人。
換句話說,我們有一個“ 決定者 ”,他是“ 自由的 ”,
同時還有一些體系成員,它們是個體或組織,必須遵從某些主體規範。
現在,我們已經離這種二分法越來越遠了。

我們知道,用玻爾(
Nies Bohr)的名言來說,
我們既是演員又是觀眾,不僅在人文科學中是這樣,
在物理學中也是如此。代替“ 現在即意味著將來 ”的觀念結構,
我們正步入一個世界,在其中將來是未決的,
在其中時間是一種結構,我們所有人都可以參與這當中去。”
 
在科學轉變的時代,“ 禪 ”為我們指明了一條大道,
從深層上觀察,“ 禪—主體 ”使人重新獲得
創造性,把人從教條中解放出來,拋棄人的自我異化,
這是一種巨大的哲學嘗試。
人類在宏觀上已經可以使火箭飛離太陽系;
在微觀上,人類視野已可以觀察到比原子電子更小的微粒,
在人類征服宇宙的同時,人類也同時被宇宙所征服;
我們在改造自然的同時,我們同時也在破壞自然;
我們想使人類生活更物質些,我們同時被物質所異化。
人與世界的背反,全部取決於人與世界的二分法,
這種對抗越來越使人類陷入困境。
 
在困境中,人類為物質欲所趨,心被外界事物所迷,拼命向外求覓,
得來全是一場夢幻泡影。

“ 人是什麼? ”,“ 生命與世界的意義又是什麼?”

這種在困境中絕望的提問,全部可以歸結一句話“ 佛性是什麼?”。
禪抓住了這一點,它向我們顯示恢復人類文明進程中,
其所失調的一系列平衡,並幫助我們加深對宇宙更深的認識,
身與心,體驗與思辯在禪中渾然一體了,
禪恢復了人的主體在世界的地位。


當我們自性自悟的時候,我們的主體已經顯現,
禪向人類顯示自救的曙光,讓我們徹底自悟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